伟大抗战精神助力民族复兴
伟大的抗战精神正是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历史进程中凝聚而成的,各族人民长期浴血奋战是抗战精神形成的实践基础。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壮阔进程中,形成了伟大的抗战精神,中国人民向世界展示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5周年,也是淞沪会战发生83周年。淞沪会战是从1937年8月13日至11月12日期间,中日两国军队在上海淞沪地区展开为期三个月的战役。回望历史,抚今追昔,展望未来,愈加感到抗战精神的可贵。中国人民在抗日战争时期创造出来的抗战精神,正是从九一八抗战、卢沟桥抗战、淞沪会抗、平型关战斗等一系列战役、战斗中显现出来,并且过去是,现在是,将来仍然是激励中国人民团结奋战、不畏艰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精神动力之一。
一、 淞沪会战与14年抗战
“风物长宜放眼量”。如何看待抗战的历史也一样,有一个长线与点,整体与局部的关系问题。时隔83年,仍然有必要正确审视淞沪会战与14抗战的关系?同时也有必要实事求是地评估淞沪会战在全民族抗战初期的地位和作用?
1931年9月18日至1945年9月2日,中国人民反抗日本侵略战争整整坚持了14年。这是中国近代以来抗击外敌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是中华民族由衰落走向复兴的转折点,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从14年抗战的长线来看,短短的三个月时间的淞沪会战,虽然只是一个点,但这个点则是14年抗战整体抗战的一个环节。而从局部抗战与全民族抗战的视角来看,淞沪会战则是全民族抗战时期的一个重要战役。淞沪会战开始之日,距离卢沟桥打响全民族抗战第一枪只有一个多月时间,而淞沪会战失利之日,距离南京沦陷只有一个月的时间。在日军发起气势汹汹地全面侵华战争之初期,在中国人民不畏强敌开始全民族抗战的最初时刻,敢于坚持三个月时间的淞沪会战,其历史作用不应低估。
在全国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高举全民族抗战的旗帜,坚持全民族抗战路线,制定正确的战略策略,以自己的政治主张、坚定意志和模范行动,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在全民族抗战的史册中,淞沪会战是第一场较大规模的反抗日本侵略者的战役,也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从局部抗战到全面抗战之后的首场正面战场作战。是役,中日双方投放百万大军,在淞沪战场上进行反复厮杀和较量。虽然最终中方军队失利,淞沪会战失败,但不以胜败论英雄。因为淞沪会战是一个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弱国,与一个帝国主义强国进行的正面军事较量,最终导致一城一地的丢失或一次战役的失败是在所难免的。
七七事变前,日本关东军司令官植田谦吉在其主持的大连侵华会议上曾夸下海口,说三个月之内就可以解决中国。然而,淞沪会战时期日军动用了海陆空军二十余万人,历时三个月伤亡六万多官兵才占领上海。这场战役有力地挫败了日本侵略者在中国战场上“速战速决”的战略意图,打击了日本军国主义的嚣张气焰;掩护了我国的抗日战争整体战略的展开,加速了全国抗战局面的形成;为配合国民政府机关和我国沿海工业、文化等大量设施西迁赢得了宝贵的时间。特别是在局部战斗过程中中国军民的殊死抗战,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抒写了抗战精神在淞沪会战中的历史华章。
二、 淞沪会战时期与全民族抗战时局
毋容置疑,淞沪会战时期,正值全中国全面抗战烽火熊熊燃烧的初期。淞沪会战是与当时全中国抗战整体时局紧密相连的,不应该把它看作是一场单独的战役。因为任何历史都不是孤立的,都与当时的整体社会政治环境紧密相联。淞沪会战正是在中国共产党倡导全民族抗战之后,发生在正面战场上的第一场较大规模的战役,它属于全民族抗战初期阶段的一部分。换句话说,淞沪会战时期,正值全民族全面抗战爆发的初期,中国军民开展了一系列抗击日本法西斯的作战。淞沪会战不仅把蒋介石从“不抵抗、不扩大”方针的道路上逼到了全面抗战的道路上来了,而且直接影响了第二次国共合作的实现。在1937年8月之前,中共为促成国共合作曾与国民党进行了四次谈判,但进展并不很顺利,八一三事变后进展明显加快。8月中旬,国民党政府在第五次谈判中被迫同意将红军改编为八路军。8月22日,正式发布了改编红军的命令。25日,中共中央军委依照国民党政府的协议,将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第八路军。9月22日,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发表了《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9月23日,蒋介石发表了承认共产党合法地位的谈话,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
上一篇:【话语中国行】问题与逻辑:深化日本海军与侵华战争史研究的学理维度
下一篇:中共东京支部考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