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历史文化网(人文心经)

欢迎访问中外历史文化网(人文心经)!

五年来抗日战争史研究:大有收获 仍需努力

2021-02-07 20:21分类:中国近代史 阅读:

 

  今年是习近平总书记《让历史说话用史实发言,深入开展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研究》重要讲话发表5周年。2015年7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这个讲话中充分肯定了抗日战争史学界的努力:“长期以来,对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研究,党史部门、军史部门、高等院校、社科研究机构等单位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许多重要成果。”同时他又指出了抗战研究的不足:“同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历史地位和历史意义相比,同这场战争对中华民族和世界的影响相比,我们的抗战研究还远远不够,要继续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5年来,抗日战争史学界为落实习总书记指示做出了极大努力,取得了不少成绩。 

  一是史料整理数据库建设空前丰收。史料是研究的基础。为了落实习总书记“要加强资料收集和整理这一基础性工作”的指示,由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制订了“抗日战争研究中长期规划”,着手进行“国家社科基金抗日战争研究专项工程”,并增加了抗日战争史研究重大和一般项目的比重。专项工程的大部分都是以史料搜集和整理为中心展开的,像李顿调查团档案、日军731部队档案、东京审判档案,莫不如是;重大项目里像左双文“华南抗战历史文献的整理与研究”、尚季芳“抗战时期西北国际通道资料整理及研究”,也都是以史料整理为前提展开的。专项工程对数据平台建设也投入了很大精力。在项目组的努力下,“抗日战争与近代中日关系文献数据平台”于2018年9月2日正式线上运行,该平台涵盖国内外抗战史料、文献、音视频、研究成果,是一个资源共享平台,全球开放、免费下载,国内外学者都可以自由利用。平台已上线档案、图书、期刊、报纸、图片等各类文献资料近2500万页,大大拓宽了中国抗战史史料的利用和宣传范围。 

  国家档案局也自2016年起组织全国各级综合档案馆全面整理开发抗战档案,计划利用10年的时间,编纂出版《抗日战争档案汇编》1000册以上。各级档案馆高度重视并积极参与,将政治、军事、外交、经济、文化、宣传、教育等多个领域涉及抗战的内容列入选材范围,在编纂过程中,坚持实事求是,以科学严谨的态度,对所收录的档案都仔细鉴定、甄别,维护档案文献的真实性和权威性。由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辑的《一·二八淞沪抗战档案汇编》《长城抗战档案汇编》《抗战军粮档案选编》《抗战兵役档案选编》《日本侵华战争时期播音记要》等5套180册,已经在2019年由金城出版社正式出版。中华书局也在陆续出版相关档案,到2019年底,第一批《渤海抗日根据地档案汇编》等共9种14册已经面世出版。这些档案中的大多数是第一次公布面世,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在国家社科基金、出版基金的大力支持下,在学界、出版界的共同努力下,大量抗战史料得以整理出版,为抗战研究的深入进行打下了良好的资料基础。  

  在档案利用方面,有两个问题应该引起重视:一是档案收藏单位应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深入抗战研究的指示,依据档案法增大档案开放力度,为抗战研究提供更多的史料;二是很多已经出版的档案资料成批成套、价格昂贵、利用不便,特别是受到国家出版基金资助的项目,应该在方便读者查阅方面多下功夫,改变重出版轻利用的状况。  

  二是学术成果丰硕新人辈出。2015年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发表以后,在全国引起了很大反响,抗战史研究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在广泛性、深入性、系统性方面都得到加强,学术成果不断涌现,2019年11月出版了步平、王建朗主编的八卷本《中国抗日战争史》,集抗日战争研究成果之大成,在海内外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同时,各个项目组大量吸收青年学人参加,专门刊发抗日战争学术论文的《抗日战争研究》杂志,每年都召开青年学人研讨会,大量刊发青年学人论文,在抗战研究史学界的共同培育下,一个充满活力、视野开阔、不断进取的青年梯队已经形成,保证了抗战研究的可持续性发展。 

  三是社会反响良好,影响海内外。抗战研究的很多项目在具有学术意义的同时,也具有很强的社会意义。在抗战专项工程里,“两岸共同编写中国抗日战争史”项目意义重大,事关两岸关系的未来发展。2015年11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与台湾地区领导人马英九会谈时约定“共享史料、共写史书”,大陆方面由中国抗日战争史学会具体负责执行,台湾方面由近代史学会主持。该项目组积极推动两岸学界的史料交流和成果共享,多次召开两岸学术讨论会,为每年召开的两岸“中华民族抗日战争史学术研讨会”提供学术支持,推动以退役将军为中心的两岸交流,得到了两岸学界和社会的好评。 

郑重声明: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作为参考,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处理!

上一篇:加强档案数字化建设,催生民国史研究线上转型

下一篇:最广泛的国际合作是战胜世界法西斯的坚实基础

相关推荐


关注我们

    中外历史文化网(人文心经)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