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历史文化网(人文心经)

欢迎访问中外历史文化网(人文心经)!

邓之诚的社会生活史研究

2021-02-07 20:22分类:中国近代史 阅读:

 

  摘   要:邓之诚是近代著名的历史学家,他的著述包含大量关于国计民生、风俗习尚等涉及社会生活史的内容,对历代社会生活进行了多方面的展示。他的这一学术取向,深受近代重视研究社会生活的风尚、“新史学”观念、燕京大学的学术氛围等因素的影响。他从生活方式中寻找时代变迁的轨迹,特别重视从民众的实际生存状况来考察各朝代的盛衰得失。他对社会生活史的编撰,以问题为中心,搜集排比史料,突出所记载的社会事项;他重视考据又不轻视对历史的解读,主张论从史出,不轻下断语,文辞上贵真贵简。他的社会生活史著述,在运用史料、编撰体例和评价史实上都独具一格,为社会生活史研究的继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邓之诚;社会生活史;历史编撰;新史学

  作者简介:王秋月 南开大学历史学院

  一、研究之时代背景

  邓之诚(1887-1960),近代著名文史学家。字文如,号明斋、五石斋等。原籍江苏江宁(今南京)人,生于四川成都,早年破蒙于私塾,喜读史书。1896年随父母寓居昆明,1909年毕业于云南两级师范学堂,与李根源为同学。辛亥革命前后,他曾任《滇报》编辑、云南第一中学地理教师,并参与“护国运动”,其间结识孙中山、黄兴、蔡锷等人。1917年,经缪荃孙推荐,应北京大学蔡元培之聘,任教育部国史编纂处民国史纂辑。此后又任《新晨报》总编辑,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和燕京大学史学教授等职。1941年冬,日寇封闭燕大,邓之诚不幸被捕入狱。获释后生活陷入困境,但他宁可以卖书鬻字为生,也坚决不替日伪工作,彰显了崇高的民族气节。1952年院系调整后,邓之诚任北大历史系教授,并为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历史考古专门委员。1960年1月6日病逝于北京。

  邓之诚一生治学严谨,著述等身。已经正式出版并有重大影响力的主要代表作有《护国军纪实》《南冠纪事》《骨董琐记全编》《桑园读书记》《中华二千年史》《东京梦华录注》《清诗纪事初编》等。其发表于报刊之序跋文章更是不胜枚举,至今仍有大量未经整理出版的稿件,史料价值弥足珍贵。邓之诚不但承袭了清代乾嘉史学的传统,还吸收了近代“新史学”的诸多要素,对中国通史、断代史、政治制度史、学术史、文化史、地方史,社会生活史等领域的研究贡献极大。在日本学界亦有广泛影响力,所著《东京梦华录注》为日本学者治中国宋代史学必备之参考资料,称引十分频繁。1996年日本国立国会图书馆所编新版《世界人名录(东洋篇)》收“邓之诚”条目,被誉为“中国通史权威”。他在学术传薪中更是起到了承上启下的典范作用,培养了如:黄现璠、王重民、顾廷龙、冯家昇、邓嗣禹、翁独健、劳幹、傅振伦、蒙思明、齐思和、单士元、柴德赓、谭其骧、侯仁之、周一良、王钟翰、王世襄、王伊同、徐苹芳等众多文史名家。

  邓之诚是中国社会生活史研究的拓荒者之一,在他的《中华二千年史》《骨董琐记全编》《清诗纪事初编》《东京梦华录注》《滇语》等著作中,记载了许多有关国计民生、风俗信仰、文化娱乐等涉及社会生活史的内容。

  邓之诚的社会生活史研究深受时代之影响。近代中国生活方式的改变,促使了思想意识领域的急剧变化。西方社会科学的输入,“新史学”观念的普及,促进了20世纪上半叶中国史学观念和方法的改变。新史学强调方法论,要求借助多学科知识,从多种角度来发现历史、研究历史。当时,学界通过日本的渠道,翻译、引介了大量社会学、人类学、民族学等方面的书籍,一大批学者如梁启超、章太炎、胡适、顾颉刚等都曾参与其中,对此进行学习并在历史研究中加以运用。邓之诚为学服膺顾炎武,对《日知录》尤为推崇。而《日知录》中就有大量关于社会风俗变迁的记载。受此影响,邓之诚也意识到撰写社会生活史的重要。他很早便开始积累相关史料,在国史编纂处任民国史纂辑时,就撰写了《南北朝风俗志》。邓之诚早年与章太炎相识,存有章太炎翻译的日本学者岸本能武太著《社会学》一书。可见他对当时流行的社会学也抱有极大兴趣,是最早接触到社会学并受其影响的学者之一。他在《中华二千年史》的序言中表示,“制度为一代典则,不仅观其因革损益,及政治良窳,实欲藉以测其影响于社会者安在”,研究典章制度的目的是为了服务于社会。直到1948年,他“以章太炎译《社会学》交其(高贻帉)转赠潘君(潘光旦)”,将此书转赠给了社会学家潘光旦,以备其研习参考之用。可见他从传统史学转向社会生活史研究,是有诸如《社会学》之类的理论著作作为参考或指导的。

郑重声明: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作为参考,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处理!

上一篇:中国抗日战争与抗战史研究的国际意义

下一篇:清季民初北学嬗变述论

相关推荐


关注我们

    中外历史文化网(人文心经)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