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历史文化网(人文心经)

欢迎访问中外历史文化网(人文心经)!

加强档案数字化建设,催生民国史研究线上转型

2021-02-07 20:21分类:中国近代史 阅读:

 

  梁任公有言:学术乃天下之公器。支撑学术研究的档案文献,自然更是天下之公器。否则,无学术可言。《民国档案》创刊35年来,无论是公布珍贵史料,还是刊发专题研究,始终抱着开放的心态,矢志不渝,成为民国史学界的重要阵地。这一荣誉,不是说出来的,而是实实在在地干出来的。进入信息化时代,学术公器的形式也在不断发展变化。从传统的私人收藏到各级公立档案馆、图书馆的对外开放,已不能满足新时代的需要。在信息化时代,充分、高效、快捷地掌握史料,成为史学研究者的基本功。同时,也对各研究机构、文献收藏单位提出新要求,尽最大可能地将档案文献数字化,通过网络提供给研究者使用。只有充分掌握史料,才有可能做出有创新、更接近历史真相的研究成果。近年来,我服务的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承担了国家社科规划办委托项目,建设民国史专题文献数据库。结合近四年来的工作,我想谈谈档案数字化对民国史研究的推进。

  一、永远在您身边的数字图书馆 

  2015年在纪念抗战胜利 70周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针对进一步加强抗战史研究,特别强调“史料共享,共写史书”。为落实习总书记讲话,国家社科规划办特别成立“抗日战争研究专项工程”,其核心项目之一就是建立“抗日战争与近代中日关系文献数据平台”(以下简称“抗战平台”)。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图书馆、国家档案局牵头,近代史研究所负责执行。自2016年12月立项,2017年10月上线试运行至今,“抗战平台”平均每月上线近百万页文献,即使是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仍坚持不断。该平台以“公开、公益”为理念,致力于汇集所有和抗日战争与近代中日关系有关的文献数据,并借助百度云的公益服务,现已上线文献2600余万页,向全球学界提供永久免费服务。

  “抗战平台”上线的文献,可以说涵盖且超越整个民国史研究范围。平台的全称是“抗日战争与近代中日关系文献数据平台”。甲午战争影响近代中日关系深远,此类文献自然是我们收集的重点。《毛泽东选集》第三卷论抗日战争,不仅是重要的历史文献,更是对抗战研究有着指导作用,我们不能只上线第三卷,而不上其他各卷。1972年中日建交、战后日本教科书问题、历史认识问题,都是影响中日关系的重要因素,我们当然也要花功夫收集。我们希望将“抗战平台”最终建设成反映整个近现代中国历史文献的数据库,所以平台的英文域名是。“抗战平台”共设有十个板块:报纸、期刊、图书、档案、音频、视频、图片、红色文献、特色专题、研究性论著等。目前的建设重点是前四项,其中上线的报纸已有1000余种,可以说是全球最大的近代中国报纸数据库。许多报纸都是连续出版几十年的,除《申报》《大公报》《时事新报》《盛京日报》《中央日报》《解放日报》等耳熟能详的大报外,还有很多各大图书馆都不常见的报纸,如日俄战争后日本“满铁”在大连发行近30年的《满洲日报》、近代香港出版时间最长的华文报纸《华字日报》等;期刊上线3000余种,图书上线近6万册,其中半数以上是抗战时期的出版品。有些史料非常珍贵,如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核心作战部门以及各战区参谋部门在战时编辑整理的战役总结等文件,大都加盖“秘密”“机密”印戳,这些资料如果存放在档案馆就是档案。我们是在各图书馆的藏书中征集到的,就将其归类在“图书”项下,以方便学者引用时著录出处。还有大量1949年后中华人民共和国各级机构整理出版的档案史料集,也非常有价值。我们已上线了部分影印的档案文献,而许多排印出版的专题档案史料,因涉及部分知识产权,我们暂时只能完成整理、编目,还不能上线。有许多学者向我们建议,“抗战平台”应该多上线一些原始档案。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规定,档案的开放要经过相关部门的审查。且许多开放的档案也已陆续整理出版,所以大量上线原始档案暂时还有一定的困难。但我们并没有放弃原始档案的收集。最近,我们同一些高校和研究机构合作,系统收集了战时苏联、美国、英国、法国、日本、德国、意大利等主要参战国的政府外交档案,大都是缩微胶卷。此前这类缩微胶卷因价格昂贵,一般只有国内个别高校或研究机构才买得起。现在,我们共同合作,先将缩微胶卷转换成电子版,重新编目,再在“抗战平台”呈现。这样不仅可以避免重复购买,还可解决微缩阅读机只能单人阅读的问题。此类档案有近500万页,会陆续上线。此外,近代史研究所还承担社科院一项重大工程——“近代中国海外珍稀文献收集整理与研究”,系统征集海外原始文献。我们复制了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藏顾维钧档案约18万页,台北中国国民党党史馆100余万页档案。这些档案极大地拓展了民国史的研究空间,但因与合作方有协议限制或著作权约束,还不能上网公开,仅提供馆内阅览。我们准备在“抗战平台”提供目录检索,欢迎到近代史研究所查档。此外,我们还尝试通过民间众筹的方式来扩大档案的来源。抗战时期著名音乐家陈田鹤先生谱写过许多抗战歌曲,陈先生晚年自费制作成音频,还有一批战时创作的手稿。陈先生的后人将这些资料无偿捐赠给“抗战平台”。现这些资料已作为专题文献全部上线,研究音乐史的学者会很感兴趣。诸如此类,民间蕴藏的史料多到让人无法想象。前段时间,我们无意中在黑龙江省佳木斯市的一个农场发现一批远征军档案。这家农场是1948年辽沈战役结束后解放军改造部分国民党起义部队组建的。他们中有数百人是国民党“新一军”“新六军”的尉级军官,大多是抗战后期知识青年从军,参加远征军,解放战争中又到东北打内战。他们留下了一批日记、个人档案——包括何时参加国民党,为什么去中印缅打仗,什么情况下被俘成了解放兵,等等,记录得清清楚楚。我们同农场合作已全部扫描完成6万页,正在编目。这批档案足够做一个非常有趣的专题研究,也可丰富我们对基层军队的了解。同时,沦陷区的史料也是我们搜集的一个重点。比如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上海发行的地方小报《海报》《平报》,反映了沦陷区的社会、经济、文化、民情等。此外,战时银行的各种统计报表、海关的进出口月报,我们也扫描上线。把这些材料汇集起来,能让我们对民国史有更全面的了解。“红色档案”是“抗战平台”的另一大特色。同样,民间也有很多富矿。战时八路军总部长期驻防山西武乡县。当地政府同八路军将领的后代们合作建立“八路军纪念馆”,馆藏相当丰富,有许多根据地编印教授游击队、民兵如何打地雷战、地道战的小册子;有各个根据地出版的不同版本的《论持久战》;还有一些油印的小报,如太岳军区三分区《战斗报》等。这类文献往往档案馆看不上眼,又进不了图书馆的收藏。如果将这些散落在民间而又数量可观的文献经过众筹,汇集到“抗战平台”,可以极大地丰富我们对抗日根据地的认识,推动根据地史的研究。我接触到的最好的历史文献数据库,是日本“亚洲历史资料中心”。该中心成立于2001年,陆续将日本原国立公文书馆、外务省外交史料馆、防卫厅防卫研究所图书馆收藏的从明治初期到太平洋战争结束为止的有关亚洲资料进行数字化,并在互联网上开放,面向全球提供免费服务。它经过近20年的建设,已收录文献约3000万页,为全球学者研究近代日本历史,提供了巨大的便利。我们的目标就是要超越它。按目前进展,到2021年7月中国共产党建党百年之际,“抗战平台”可以达到3000万页的上线文献,为中国文化走出去,讲好中国故事,打好最坚实的基础。

  二、改造我们的学习方式 

  历史文献数据库的发展方向,首先应是一个可以随时随地“借阅”的电子图书馆。它将改变人们的学习方式。

郑重声明: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作为参考,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处理!

上一篇:抗日战争属于中国也属于世界

下一篇:五年来抗日战争史研究:大有收获 仍需努力

相关推荐


关注我们

    中外历史文化网(人文心经)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