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族谱的时代特色与史学价值
内容摘要:族谱,又称家谱、宗谱、家乘、世谱、房谱,一般被定义为记载家族或宗族世系和成员事迹的物质载体,也可理解为家族的史籍。据《中国家谱总目》统计,截止2008年,登录族谱总计五万余部,是现存古代近代地方志数量总和的近六倍。族谱修撰渊源有自族谱在中国历史上由来已久,通过人类学和民族志方法的研究可以发现,在人类社会的早期阶段就出现了“口传家谱”“结绳家谱”等世系记载形式,可谓家谱的最初雏形。纳巨峰的《赛典赤家族元代家谱初考》一文,依据山东博物馆收藏的元代回回政治家赛典赤家族族谱《忠惠咸阳王赛氏家传》,运用文献学方法考证了赛典赤家族族谱的版本源流,证实其历史真实性,并重点探讨了赛典赤的伊斯兰圣裔世系问题。
关键词:
作者简介:
族谱,又称家谱、宗谱、家乘、世谱、房谱,一般被定义为记载家族或宗族世系和成员事迹的物质载体,也可理解为家族的史籍。现存的古代族谱多为写本,也有刻本形式。中国族谱的历史源远流长,现存数量巨大。据《中国家谱总目》统计,截止2008年,登录族谱总计五万余部,是现存古代近代地方志数量总和的近六倍。这些规模浩繁的家谱,虽然包含内容真伪混杂,但经过严谨审慎的考辨,仍能从中提取出相对真实可信的历史信息,因此其史学价值亦需得到充分关注。
族谱修撰渊源有自
族谱在中国历史上由来已久,通过人类学和民族志方法的研究可以发现,在人类社会的早期阶段就出现了“口传家谱”“结绳家谱”等世系记载形式,可谓家谱的最初雏形。进入商代,出现了最原始的文字实物家谱“甲骨家谱”。数以万计的商代甲骨中,目前学界公认有三件甲骨上记载了商代家族的世系信息。周代建立了十分严密的宗法制度。宗法制与分封制相结合,宗族组织与国家政权相结合,因此国家对于记录血缘亲疏的族谱修撰十分重视,由政府主持编修,并设立了专门的官吏记录和管理各类谱系,谱学进入了第一个发展时期。
两汉时期,随着世家大族的形成,谱牒与姓氏之学受到重视,出现了私人修谱的现象。魏晋南北朝形成了较为牢固的世族门阀制度,谱学十分兴盛,杨殿珣认为这一时期是中国谱学史上的“黄金时代”。尤为值得注意的是,世代修谱的谱学世家也于此时形成。至唐代,族谱修撰达到了新高峰,如郑樵所言:“姓氏之学,最盛于唐”。唐代出现了大规模的官修全国性谱牒的谱学现象,如唐太宗时修《氏族志》,高宗时修《姓氏录》,玄宗时修成《大唐族姓系录》,等等。而且从敦煌文书中,我们还可以看到《天下郡望氏族谱》等谱学著作的残篇。
宋代是中国古代家族组织发展的分水岭,中古门阀大族逐渐衰落,新型家族组织形式成为社会主体。与此相应,族谱及谱学也发生了变革与转型,一个显著特征就是官修公谱的废绝。苏洵在《苏氏族谱·谱例》中言道,“盖自唐衰,谱学废绝,士大夫不讲,而世人不载。”私修族谱取代官修公谱,成为作谱的主要形式,撰修族谱的主要目的也调整至“敬宗收族”的内部功能。值得注意的是,欧阳修、苏洵创立并提倡的“五服图式”谱法对后世修谱产生了巨大影响,成为后世修撰的体例典范。除谱法严谨精致,欧苏谱法包含的内容也较之过去的族谱更为丰富,包括谱序、谱例、世系、先世考辨、传记、祠堂记等。宋亡元兴,基于社会与政治环境的诸多变化,元代族谱也出现了新的特色。
上一篇:古籍裱纸反映明代公务支出细节
下一篇:适当转换视角 研究明代兵制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