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辽西山场的设置与变迁
明末清初二十余年战争后,辽西土地荒芜,城堡废弃,荒山深谷成为虎狼出没之区,草甸沟壑变成禽鸟栖息之地。为改变这里人地关系失调的窘况,清政府采取多种方式利用低山丘陵和沟谷平原,其中之一即是设立官有山场,由捕丁定期进山捕猎,将捕猎品呈纳给内廷。这既适时地恢复了山地管理,又适量地取用了野生动物资源。
将荒山丘壑划作官山
关于辽西山场设立的时间,清朝末年清丈辽西官地时捕牲千总的呈文稍有提及。光绪三十二年(1906)三月,捕牲千总金俊龄等禀称,“窃千总等先人自国朝定鼎后,渥蒙赏放捕牲千总八名,分为八营,共管捕丁二百七十九名,永为定额。每年呈进膳房山鸡八百五十只,都虞司皮库狐皮一千零四十四张,向系千总督率捕丁在锦属各官山按期出围捕打,年终领咨赴京自行交纳。所有千总捕丁均无饷糈”。从这一呈文可知:一是辽西山场设立时间。金俊龄先人被清廷赏放为捕牲千总的时间,就是辽西山场设立的时间,即清廷定鼎北京后。二是捕猎组织构成。负责捕猎的是千总,下辖捕丁二百七十九名,分作八营。其中,住在右屯卫(今辽宁省锦州市凌海市右卫镇)的捕丁,有一百六十一名。三是猎捕区域。在柳条边西段边内,由锦州府所辖的医巫闾山等被划为官山,成为捕丁猎捕之地。四是猎捕规定。捕获时间是根据各种动物肉质、皮毛最好的季节,按期以“出围”形式进行捕打,在年终将猎物自行进京交纳。每名捕丁按照规定完成交纳的任务量,但没有官家饷糈,捕丁要自谋生路。
辽西山地丘陵为动物提供了生存空间和活动世界,将荒山丘壑划作官山,由专人管理,不仅有助于动物繁殖,而且保护了动物家园。康熙二十一年(1682),康熙帝在东巡途中曾行围打猎,二月“壬寅……上行围,射殪二虎,驻跸中后所(今辽宁省葫芦岛市绥中县)。癸卯,上行围,射殪二虎,驻跸宁远州(今辽宁省葫芦岛市兴城市)……丙午,上行围,射殪二虎,驻跸广宁县闾阳驿(今辽宁省锦州市北镇市闾阳镇)”。三月,康熙帝到达盛京后,给太皇太后的书曰:“臣自山海关至盛京,水土皆佳,兽多鱼美,每当食顷,辄念不能驰奉太皇太后圣祖母。”四月,康熙帝在返京途中行围,“甲辰,上行围,射殪一虎,驻跸宁远州城西南”。康熙帝在辽西行围射猎七只老虎有记录,射猎比虎小的动物则没有记录,但“兽多”二字是对辽西山场丰富动物资源的概括。
捕丁定量定时捕猎动物,既未影响动物的繁衍和生长,又防止动物因栖息地被骚扰而逃逸,还能阻止外人偷猎,从而实现了山林养护和山地利用的并行不悖,无意之中起到了封山育林之效。
下一篇:元代家族发展略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