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历史文化网(人文心经)

欢迎访问中外历史文化网(人文心经)!

清末都察院在京控中发挥重要功用

2021-02-07 21:27分类:中国古代史 阅读:

 

  京控,即官民有冤抑者赴京向都察院、通政使司或步军统领衙门呈控,是清代官民申冤的重要途径。光绪二十七年(1901)清末新政启动后,通政使司于次年废止,都察院遂成京控案件的主要受理机构。直至宣统二年(1910)大理院开始接收京控呈词,情况才发生变化。本文通过考察清末十年都察院接收官民呈控的多起案件,发现都察院在民与官的申冤中发挥了不同作用。在完成“辨明冤枉”的基本任务外,都察院还起到传达民情、监督吏治、制衡督抚等作用。

  在民众京控案件中监督吏治

  清末都察院收到的民众京控案件,呈控主体既有个人,也有群体;控诉事由多种多样,既有对审断不公、拖延不结、擅用刑讯的控诉,也有对土豪凌压、土司暴虐、官员滥刑的告发,还有对地方改制损害民间利益的不满。通常,都察院收到民众呈词后,先交由京畿道御史鞫实查核,再呈请堂官定议。最终或受理上奏,或径行驳斥,或交相关衙门处理。

  受理上奏的案件一般分作以下情况:对于原属衙门不予受理,但事关命、盗等情节重大的案件,奏请交由督抚复核;对于已经审断但显系不公或批断失当的案件,奏请交由督抚再审或提案核实;对于户婚田土细事,则将原呈发回,交由地方官审理。径行驳斥的多是未经逐级上控而直接京控的案件。因为按规定,京内有冤枉者,应于五城御史、顺天府及宛平、大兴二县控告,若府县不予受理,或审断不公,再赴都察院、通政使司衙门申告;京外有冤枉者,应先向司、道、府、州、县衙门控诉,若司、道、府、州、县官不予审理,再向总督、巡抚衙门控诉,若督抚不予受理或审断冤枉,再赴都察院击鼓鸣冤。此外,对于借词妄控缠讼者,都察院核实后,一般依情节轻重,或予劝阻,或交各地方刊刻榜示严加禁诫,甚至交刑部治以诬告之罪。

  由此,都察院既是权利救济机关,又是行使部分行政裁判权的机关。经由京控案件的接收、查核、上奏、驳斥、督催与昭雪的处理过程,都察院既可以矫正错误的审断,又能控制妄控和缠讼者,维护清朝中央政府所设定的层级审理体制,稳定社会秩序。此外,都察院通过上奏这些京控案件,有助于清朝中央政府了解地方吏治民情。

  在官吏京控中制衡督抚

  除民众京控案件外,清末都察院还收到很多官员因被革职而呈请开复的京控案件。这些案件的呈控主体或为革职官员本人,或为其亲属,或为其同乡京官,或为其本籍的现任官。其控诉理由也颇为多样,有的是原参有误,故需要平反;有的是情势变更,被参奏理由消失而应予开复;还有的因为朝廷加恩开复某些官员,故类似情况者援例呈请开复。都察院接收呈词后,一般先予查核,对确有冤抑者奏请复查;对无冤抑者予以驳斥,甚至交吏部议处。

  清末革职官员比比皆是,这固然因为吏治腐败,但彼时内忧外患、政局剧变,所以还有不少官员其实是因为时局因素而被黜革的,比如参与维新运动、在庚子事变后被追究责任等。这些官员中不乏能员干吏,故时过境迁,不少人获得开复,其相关呈词通常由都察院代奏。

  当然,绝大多数革职官员是由督抚参劾的地方官。督抚具有都察院堂官的兼衔,故举劾属员本是其职权范围之事。但清末督抚举劾异常频繁,涉及官员数量颇多,有的督抚如岑春煊,动辄参劾数十人,甚至上百人。其中大多数官员属咎有应得,但也难免有被冤枉者。从当时的参革理由看,以“不职”为由者颇多,其中难免有个人好恶甚至歪曲事实的情况,不免产生冤屈而使被革职者不服。在此情况下,都察院确保京控渠道畅通,不仅能使被革者鸣冤呈控,还可遏制督抚擅权,防止其任意黜陟下属。

  太平天国运动之后,晚清督抚权势坐大已是不争事实,如何控制督抚权力也是清政府新政改制时考虑的重要方面。从被参革的人员身份看,州县官显然是最多的。一方面,州县官基数较大,所办事务繁杂,被奏参人数较多似乎契合情理。但从另一方面看,州县官是亲民之官,与民众最为接近,系一方安危,督抚若能有效掌控亲民官,便更能获得一方之势。因此,督抚正是通过任用、提拔其赏识之人,参劾、罢黜不利其权力行使之人,将一方人事大权握在其手。对此情形,都察院、吏部一目了然。所以,宣统元年,当御史崇兴等奏请此后都察院停止收受被革官员呈词,只准被革官员自行赴原省督抚衙门具呈时,吏部议复认为,“督抚甄别属员,岁逾千百”,难免智者一失,若“革员无京控之阶,而督抚有偏重之势,揆之情势,良未可行”。而都察院接收革员呈诉,应准与否,“权仍操之于上”,也不用过于担心被革官员漫无限制地呈控。因此,革员通过向都察院呈控,最终由朝廷审核后决定是否开复的制度设置,目的是将人事权部分收归中央,进而能从对用人的管控上牵制和削弱督抚在地方的势力。

郑重声明: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作为参考,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处理!

上一篇:商王朝的多元一体复合制结构特征

下一篇:重生:蟾蜍石圈墓的文化内涵

相关推荐


关注我们

    中外历史文化网(人文心经)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