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时期编织业刍议
内容提要:编织业是华夏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2002年9月至12月,考古工作者对浙江萧山跨湖桥遗址进行第三次发掘时,出土了距今7000-8000年的编织物,证明我国编织的肇始最迟不晚于距今7000-8000年前,而其实际,当更悠远。先秦时期,编织生产分官营和私营两大类,官营包括中央和地方两亚类,一般都是规模生产,以作坊形式进行;私营也有营利和自用两亚类,前者以个体或作坊形式生产,后者则主要是个体生产。无论官营和私营,由于时代不同,生产条件和环境不同,各个时代的生产类型及经营管理又各有不同内容及特点。编织品为政治生活、军事装备所必备,日常生活亦不可或缺。编织业不仅催生了纺织业,而且是社会生产的助推器,其作用和影响不容忽视。
关 键 词:先秦时期/编织业/官营/私营/助推器
标题注释:本文为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创新团队项目“中国传统文化与经济及社会变迁研究”(批准号:SWU1709112)阶段性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卢华语,西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
编织业是我国传统手工业门类中的一朵奇葩,其起源最早、门类最多、品种最繁,在日常生活、生产乃至政治、军事等不同领域均为不可或缺者,是华夏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然据笔者查阅,时至今日,工艺美术界的学者们对编织工艺及编织艺术的研究成果颇丰,而史学界关注编织业者极少,且不说洋洋洒洒的通史教材,即使专治手工业史者,涉及编织者亦几希,①这可能是资料不足的缘故。有鉴于此,笔者特从考索先秦时期的编织业入手,在寻绎中国古代编织业渊源的基础上,呈现先秦时期编织业的概貌。
一、编织业溯源
依历史文献记载,我国编织物最先出现的是绳。《易·系辞下》曰:“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②这里所说的“上古”“后世”,均指传说中很长的历史时期,其中包括若干历史阶段,所谓“上古结绳而治”,时点虽然模糊,但它说明“绳”的肇始极早则是清晰的。传说非信史,可有历史的影子,则又是无可怀疑的。
《书·序》曰:“古者伏牺氏之王天下也,始画八卦以代结绳之政,由是文籍生焉。”③伏牺,又名庖牺、太昊,是我国远古传说中的杰出人物之一,在他之前有有巢、燧人氏,在他之后有神农氏、黄帝等。这些历史人物由于对当时社会的伟大贡献,被后人作为一个时代的标志。《书·序》说伏牺“始画八卦以代结绳之政”,这里出现了一个时点,反映在伏牺之前不仅已有绳索,而且被用来结绳记事;但伏牺之前仍有不同历史阶段,绳到底产生于何时,还是不甚明确。唐人高峻《高氏小史》曰:“燧人氏时,结绳刻木以记事。则绳自燧人氏始也。”④高峻说“绳自燧人氏始”,似也未必。在燧人氏之前,有有巢氏。《韩非子》卷19《五蠹》云:“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有圣人作,构木为巢,以避群害,而民悦之,始王天下,号曰有巢氏。”⑤按常理,“构木为巢”,就是用树干、树枝、树叶或草等在树上搭建房屋,这需要多种大小、粗细不等的既有韧性、又有柔软性的捆扎物,这主要是绳子。即使不排除某些树皮和藤蔓可以进行捆扎,但也不能完全代替绳子的使用。尤其是藤蔓,有很大的局限性。粗壮的藤蔓只有韧性而无柔软性,故无法用于捆扎;某些细小的藤蔓虽既有韧性又有柔软性,但它不能用来固定梁、柱等粗壮的构件;树皮也需要有选择性,因此,树皮、藤蔓都不能完全代替绳子。这表明有巢氏时代,已有绳子用于捆扎搭建房屋的构件。看来绳的原始,至迟不晚于有巢氏,或许比有巢氏更悠远。
又,考古资料证实,我国编织物的产生,其历史亦极其悠远。浙江吴兴钱山漾遗址出土了大量距今5000多年前的编织物。其竹编者凡200多件,“有捕鱼用的‘倒捎’,有坐卧或建筑上用的竹蓆,有农业(包括养蚕)和日常生活上用的篓、篮、箄、谷、箩、刀篰、簸箕等”,又有“竹绳:直径3厘米,长达16.3米,用3股篾片拧成”;“其草编者,有草帽(?);其丝麻织者,有残绢片、细丝带、丝缐、蔴布片、细蔴绳、蔴绳结、棕刷”。以上织物,“编制方法丰富多彩”“非常工细”,若“没有相当的技术水平是不能运用自如的”。⑥钱山漾遗址出土的编织物是距今5000多年的制品,其工艺已相当成熟,表明我国编织物的渊源当距此久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