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历史文化网(人文心经)

欢迎访问中外历史文化网(人文心经)!

先秦镇墓兽反映楚人文化传统

2021-02-07 22:20分类:中国古代史 阅读:

 

内容摘要:先秦时期,镇墓兽仅见于楚国墓葬中,多为漆木质,称为楚镇墓兽,是中国古代镇墓神物史上的第一个高峰。迄今为止,已发现400多件楚国镇墓兽,见于湖北(其中以荆州江陵地区数量最多)、湖南、河南、安徽四省,多出土于楚国中下级贵族墓中。楚镇墓兽可能是楚人观念中的后土神,楚人将其埋于墓葬中,旨在祈求幽都之主的庇佑,反映出楚文化强烈的地方色彩、丧葬习俗和楚人“信巫鬼、重淫祀”的传统。湖北宜昌当阳赵巷M4的年代为春秋中晚期,出土了迄今最早的1件楚镇墓兽,其祖型有明显的祖先崇拜和生殖崇拜痕迹。楚人认为后土社神为冥界幽都之主,因而模仿勾龙形象制造镇墓兽,埋入墓葬之中祭祷以表敬畏,用厌胜巫术祈求镇墓辟邪,一方面保护逝者入土为安,不受“外鬼”等邪恶鬼魂的侵害,另一方面镇压逝者灵魂,防止“内鬼”危害后代。

关键词:镇墓兽;楚人;社神;楚镇;楚国;出土;鹿角;观念;鬼魂;地主

作者简介:

   镇墓兽是中国古代一种随葬明器,多为有角、恐怖怪诞的神兽形象,并与底座相组合,其质地有木质、陶质、铜质、石质、瓷质等。先秦时期,镇墓兽仅见于楚国墓葬中,多为漆木质,称为楚镇墓兽,是中国古代镇墓神物史上的第一个高峰。秦汉、三国、两晋时期,镇墓兽分化为两类,一是兽形或人兽同体的镇墓兽,二是人形镇墓俑。隋唐时期,镇墓兽出现了第二个高峰,现已出土三彩陶釉质的有角镇墓兽和镇墓天王俑。五代以后,镇墓兽逐渐衰微,宋元以后消失。春秋中期至战国晚期,楚国镇墓兽流行300多年,起初为简单的祖型,战国中期出现恐怖怪诞的单头和双头形制,战国后期出现拟人形象。迄今为止,已发现400多件楚国镇墓兽,见于湖北(其中以荆州江陵地区数量最多)、湖南、河南、安徽四省,多出土于楚国中下级贵族墓中。楚镇墓兽可能是楚人观念中的后土神,楚人将其埋于墓葬中,旨在祈求幽都之主的庇佑,反映出楚文化强烈的地方色彩、丧葬习俗和楚人“信巫鬼、重淫祀”的传统。

  楚人率先创造幽冥世界

  在先民的观念中,最初是没有冥界的。《孟子·滕文公上》:“盖上世尝有不葬其亲者,其亲死,则举而委之于壑。”由万物有灵的自然观产生了灵魂不灭的观念,《礼记·祭法》:“人死,曰鬼。”《左传》昭公七年(前535):“人生始化曰魄,既生魄,阳曰魂,用物精多,则魂魄强。”人们有了“鬼”“魂魄”的观念,逐渐产生对死后世界的认识。

  “幽都”在中原文化系统中是北方的地名。《韩非子·十过》:“昔者尧有天下……其地南至交趾,北至幽都。”《淮南子·墬形训》:“北方之美者,有幽都之筋角焉。”高诱注:“古之幽都,在雁门以北。”幽都作为先秦两汉时北方的地名,在今燕山南北一带。但是,在南方文化中,楚人率先创造了一个地下的幽冥世界。《楚辞·招魂》:“魂兮归来!君无下此幽都些。土伯九约,其角觺觺些。敦脄血拇,逐人駓駓些。参目虎首,其身若牛些。此皆甘人,归来归来!恐自遗灾些。魂兮归来!入修门些。”王逸《楚辞章句》:“幽都,地下后土所治也。地下幽冥,故称幽都。”幽都的方位从北方变为地下,冥界首次确立,楚人观念中随之出现了天界、地界和冥界三级系统。

  《九歌·国殇》:“身既死兮神以灵,魂魄毅兮为鬼雄。”王逸注:“言国殇既死之后,精神强壮,魂魄武毅,长为百鬼之雄杰也。”楚人有着魂魄的观念,认为人死后,魂魄脱离躯体,归于地下幽冥世界——幽都。王逸明确指出,楚人的幽都之主是后土。

  楚人之所以将镇墓兽埋于棺椁头箱中,显然与其观念中的逝者魂魄、地下世界有着密切关系。陈跃均、院文清《“镇墓兽”略考》(《江汉考古》1983年3期)认为,楚镇墓兽“享有神的待遇,应是神的偶像”,不是一般的神,而是“地府君主”。徐文武《楚国宗教概论》(武汉出版社2001年版)据楚地简帛资料认为,“楚人的‘镇墓兽’是楚人的地神造像,也即‘地主’”。

  关于楚镇墓兽的身份,孙作云《马王堆一号汉墓漆棺画考释》(《考古》1973年4期)提出的“土伯”说较有影响力,“土伯即后土”,两者是同一神。幽都中出现了两位神祇:土伯和后土。土伯是有着九曲身躯、三目虎首、身体如牛的怪兽,与楚镇墓兽鹿角、头身、底座的形象差距较大。那么,楚人心目中的坟墓守护者后土的形象又如何,值得我们探究。

郑重声明: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作为参考,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处理!

上一篇:两方墓志与三场葬礼:

下一篇:明清政府对基层社会管理的多样性

相关推荐


关注我们

    中外历史文化网(人文心经)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