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历史文化网(人文心经)

欢迎访问中外历史文化网(人文心经)!

惟刑是恤

2021-02-07 22:03分类:中国古代史 阅读:

 

  对于中国传统法律,大家是否都有这样的印象:中国是无法的,即便有也是简陋、粗糙的;审判时,君王官吏都是自由裁量、不可预计的;中国刑罚繁多,而且大多残酷、野蛮;统治者视民命如草芥,动辄重刑重罚;中国官员缺乏法学教育,社会也缺乏专业的法律人阶层;百姓视诉讼为畏途,故普遍厌讼……以上的印象有多少是真相,又有多少是以讹传讹的假相?

  废除肉刑:

  破除“中重而西轻”的刻板印象

  20世纪初年,中国法律名臣沈家本对中西刑罚作了一个比较,认为“中重而西轻者为多”,“凌迟”“枭首”“戮尸”“缘坐”“刺字”等,皆中法之重,西方以为不仁的酷刑,主张予以废除。直到今天,一般人似乎仍有传统中国刑罚较为残酷、西方刑罚一直较为宽仁的刻板印象。其实,“中重而西轻”的现象只是18世纪晚期发展而成的,在18世纪以前,传统中国的刑罚相较于同时代的大部分文明世界而言,都要来得宽仁与轻缓,最突出的例子莫过于肉刑与死刑的废除。

  “肉刑”曾经是许多古代文明重要的刑罚,在中国上古时期亦是处罚罪犯最主要的手段。所谓肉刑是对罪犯施以切断肢体、割裂肌肤之刑罚,通常指墨(在脸上刺字)、劓(把鼻子切掉)、宫(将生殖器阉割)、刖(有时作“剕”或“膑”,把脚砍掉)、大辟(斩头)等“五刑”。这种残害身体并留下永久印记的刑罚,具有以牙还牙、以眼还眼的同态报复刑的性质。除此以外,在古代中国,肉刑更造成罪犯遭到社会的排斥与放逐。首先,身体遭到割裂切断,这在重视孝道,认为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稍有毁伤的中国社会,无疑是大不孝的行为,实难容于家族。其次,身体一罹刀锯,永世留下痕迹,必定受到同族的唾弃和歧视,自然而然就被排挤在社会之外,无疑为社会所放逐,亦难容于部落。上古之世,人人都需要依靠家族和部落才能生存,这种“刑余之人”,脱离了家族与部落,自然身陷绝境。

  众所周知,肉刑正式在刑罚体系中被废除,是在西汉文帝十三年(前167),其契机是有名的缇萦救父一事。缇萦的父亲因罪被处肉刑,缇萦上书请代父受刑。汉文帝不仅被缇萦的孝行所感,亦鉴于肉刑不人道,而且阻绝了人民改过迁善的机会,乃宣布废除黥、劓、宫、斩左趾和斩右趾等肉刑。自汉文帝废肉刑后,某些肉刑虽有复用,但或具偶然性,或只是死刑的替代刑,并非法律之正刑。可以说,沿用千百年的肉刑,自此在法典中被废除,不再是法典中的正式刑罚。除废除肉刑以外,文帝亦制定了刑期,使得原来没有刑期的徒刑有了刑期。徒刑的刑期自一年刑至五年刑,共五等。诚如前述,肉刑造成罪犯身上留下永久伤痕,终身受到社会的排斥和唾弃。文帝废除肉刑是鉴于肉刑阻绝了人民改过迁善之路,同样的,徒刑从无期到有期,何尝不是从人民重返社会的角度来考虑呢?距今2000多年前的中国,即已跳脱刑罚作为以牙还牙的报复作用,进而思考罪犯如何重返社会,的确是非常进步和文明的。废除肉刑和制定刑期,可谓中国刑罚发展史上的革命性事件。

   废除死刑:

  唐代以降的刑罚主调

  从刑罚发展的宏观角度而言,汉唐之间刑罚变迁的主调是以废除肉刑而展开,唐代以降的主调毫无疑问是围绕废除死刑而不断探索。据统计,目前全球已有超过140个国家废除或不执行死刑,而仍维持死刑之国家,尚有50多国。近年来,关于死刑的判决、执行与存废等议题,不时引发激烈争论。其实不仅在当代社会,而且在中国历史上死刑一直都是重大议题。自古以来,没有王朝不标榜矜恤人命,没有帝王不自诩仁民爱物,对于死刑之判决与执行向来慎重。唐太宗贞观四年(630),史称“是岁……米斗不过三四钱,终岁断死刑才二十九人”。一年仅29人判处死刑,竟是史册颂赞“贞观之治”的具体治绩。唐代在死刑发展史上其实颇堪瞩目。唐玄宗天宝六年(747)曾下诏“除绞斩刑”,明令宣布废除死刑,这是中国史上最早废除死刑的记载。玄宗废死刑一事虽历时不长,但在距今1200多年前的8世纪,中国即已尝试废除剥夺生命的极刑,在世界历史上仍属罕见。唐朝的废死是如何达成的?

  唐朝自建国以来,即在进行废止死刑的工程。太宗登基之初,标榜宽仁以治天下,鉴于法律太过苛重,于是将50多条判处绞刑的犯罪改科“断右趾”,即斩右足之刑。贞观十一年(637)颁定《贞观律》500条,其中将死刑减为流刑的条文共92条。若前后相加,太宗朝将死刑适用的条文大幅减少了142条,难怪《唐六典》赞颂《贞观律》“比古死刑,殆除其半”。除了删削死罪百多条,缩小死刑的适用范围之外,太宗对于宣判死刑者亦尽量以其他生刑替代,如前述的“断右趾”即是。太宗以生易死,已见宽仁,但仍“念其受痛,极所不忍”。最后制订“加役流”,即流放三千里,劳役三年,以取代断趾刑。

郑重声明: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作为参考,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处理!

上一篇:先秦法家研究方法论辨析

下一篇:西夏租役草考述

相关推荐


关注我们

    中外历史文化网(人文心经)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