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历史文化网(人文心经)

欢迎访问中外历史文化网(人文心经)!

明代府军前卫侍从体制考

2021-02-07 22:02分类:中国古代史 阅读:

 

  内容提要:在永乐朝,府军前卫因下设有侍卫皇太孙的数万幼军而地位独特。在宣德朝之后直至明亡之前的长时间内,府军前卫幼军侍从制度虽然逐渐衰落,但仍有数量较多的府军前卫带刀军官被选拔侍卫皇帝,而且该卫由勋臣、都督统领的体制亦维持不变。可以说,府军前卫特殊的侍从职能本出于永乐一朝的权宜之法,但却作为一种“祖制”被历代明廷勉强延续。

  关 键 词:府军前卫/宫廷侍卫/幼军/幼官/勋臣

  作者简介:秦博,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明代宫廷侍卫由多种军伍混编而成,包括锦衣卫大汉将军、五军营叉刀围子手、三千营红盔将军、三千营明甲将军、勋卫、散骑舍人以及府军前卫等卫带刀官等。①这些侍卫多由具有礼仪职能的兵员或贵戚子弟充任,唯有府军前卫等带刀官直接从京卫一般军官中抽调,独显不同。早在永乐年间,明廷就建立了府军前卫幼军侍从皇太孙的制度,嗣后该卫侍从职能屡有更迭。李新峰著《明前期军事制度研究》一书在若干章节对府军前卫建制及其侍卫功能有所论述,但因其以列朝《明实录》及(正德)《明会典》为主要参考资料,存有进一步探讨的空间。侍卫制度因涉及宫廷机密,故《明实录》及正德、万历两朝《明会典》皆未穷列其制。本文通过发掘府军前卫选簿以及《天一阁藏明代珍本政书丛刊》等明代官方档案,兼考实录、碑传、奏议、杂史,对府军前卫侍卫体制的流变,特别是府军前卫幼军侍从职能的衰落、勋臣统领府军前卫体制等问题做较—探究。

  一 府军前卫幼军的征佥与勾补

  洪武朝时期,府军诸卫作为亲军卫所,即有宿卫皇帝、太子的职能。如谭广原系朱元璋骁骑卫军士出身,后调府军“为伍长带刀宿卫”②。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定东宫朝仪,设皇太子座于文华殿中,锦衣卫列仪仗于殿外,府军卫列甲士旗帜于文华门外。③李新峰根据《明太祖实录》洪武二十五年“调府军前卫将士之有罪者隶甘州左护卫”,以及《明太宗实录》永乐十三年(1415年)“设府军前卫亲军指挥使司”等记载,结合《逆臣录》中蓝玉自称府军前卫军为“参随”,推断该卫因系蓝玉嫡系部队,故在洪武末年被整体取消编制,至永乐朝复建。④此说比较符合史实。⑤

  明成祖复建府军前卫的目的,在于安置扈从皇太孙朱瞻基的幼军。关于府军前卫在永乐朝的建制,《明太宗实录》相关全文云:

  (永乐十三年四月丁丑)设府军前卫亲军指挥使司,置官属。初,上选幼军随侍皇太孙,至是立卫。置指挥使五员、指挥同知十员、指挥佥事二十员、卫镇抚十员、经历司经历五员、千户所正千户二十五员、副千户五十员、所镇抚五十员、百户二百五十员。命交阯土人阮公倜为指挥佥事。公倜镇夷卫土官阮如偶之子,初如偶以擒贼首黎苍功升指挥佥事,命还交州督运粮饷,溺水死,公倜来朝,致故有是命。⑥

  但《明太宗实录》别载,永乐五年,升义勇中卫指挥同知陈敬为府军前卫指挥使。⑦再查阅卫所选簿,永乐十年便有幼军被集中选入府军前卫充当侍从。如朝邑县人马小蛮“选充府军前卫总甲,为随侍”⑧。同年,又有元城县人黄勉、文安县人齐礼分别以幼军选送到京,拨府军前卫,黄勉当年升充总甲,齐礼十三年升小甲。⑨由此可知,府军前卫在洪武朝应该并没有被完全裁撤,而是残存了部分机构,永乐朝的复建也是在此基础上展开。明成祖显然经过较长时间准备来重设府军前卫,《明太宗实录》之所以特别强调“永乐十三年”的年限,乃因当年正式“置官属”,将该卫各级长官配置完毕。从永乐十三年府军前卫指挥使五员、千户所正千户二十五员的军官配置来看,该卫应有官兵两万余人,而《明宪宗实录》详载,府军前卫幼军例设二万八千员,⑩其规模远超一般卫所五千六百人的编制。从这一点看来,永乐帝之所以选择府军前卫统辖侍卫幼军,就在于该卫原建制残缺,可以大力扩充其编制,而少涉及复杂的人事问题。

  “幼军”在明代本非专隶府军前卫,亦非专职侍卫,而是泛指年轻军卒。如洪武十七年,朱元璋下令“内外军卫士卒无余丁及幼军无父兄者,皆增给月粮一石”(11)。洪武、永乐之际又有“习技幼军”(12)、“习匠幼军”(13)等名目,应属年资浅无法参战而在卫所内操习杂务者。不过,永乐朝府军前卫所辖幼军不同于其他幼军部队,更具特殊兵种的性质。据景泰朝兵部尚书于谦追叙,府军前卫大量的幼军实皆“选取民间壮勇子弟”时年及二十五六、三十岁者,(14)不由世袭军户充任。于谦又引永乐十一年明成祖谕令:“随侍皇太孙操练的幼军,有亡故了的,着原选官司选来补,不要少了原数。若是那亡故了的户下,有年岁相应、精壮有气力、快走路这等,户下情愿要补的,着他来补。”(15)可知幼军子弟自愿袭替,非强制世役。

郑重声明: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作为参考,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处理!

上一篇:两宋科举变革助推论史之风

下一篇:明代士大夫的“商人-商业”观

相关推荐


关注我们

    中外历史文化网(人文心经)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