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历史文化网(人文心经)

欢迎访问中外历史文化网(人文心经)!

清代的“翰詹大考”

2021-02-07 21:18分类:中国古代史 阅读:

 

  内容提要:“翰詹大考”,是清代特有的对翰林院、詹事府为主的翰林官以考试的形式进行的考察,从顺治时期实行到光绪朝。目前学界还只是在论述某一问题时,作为连带内容对其概况作叙述。本文对翰詹大考及其相关制度,翰詹大考实行的阶段性特点作阐述,分析清代官场所说“翰林怕大考”的原因,并总结清代翰詹大考的性质特点、作用等。

  关 键 词:清代/翰詹大考/奖惩

  作者简介:杜家骥,吉林师范大学聘任教授,南开大学教授,主要从事清代制度史研究。  

  

  清代官员的职务考核制度中,有一种称为“翰詹大考”,是京官三年定期京察考绩之外,另增加的对翰林院、詹事府为主的两个机构之翰林官以考试的形式进行的考核,①为清代所特有。官场上还流行所谓:“翰林怕大考,秀才怕岁考。”这“翰詹大考”究竟是怎样的制度?目前仅见商衍鎏《清代科举考试述录》、邸永君《清代翰林院制度》、宋秉仁《清初的馆选、散馆与大考》对其概况作了叙述,并表达某些见解。②还有学者对康熙朝翰詹大考的次数作了考证。③

  这一制度究竟有什么特殊之处?为什么翰林官们对其惧怕?又反映了怎样的问题?本文拟对翰詹大考及其相关制度、这一制度实行的始末及阶段性变化特点进行考察,解析上述疑问,并归纳所考察的史事,提出一些初步见解。

  一、翰詹大考及其相关制度

  翰詹的“翰”指翰林院,“詹”指詹事府,“翰詹”有时也泛指这两个机构的翰林官。

  翰林院是唐以来的传统机构,清朝沿袭明朝制度而设置,为顶级文化人才——翰林也即翰林官的供职之所,平时纂修书史、撰文,任教习、出任考官及侍从皇帝。翰林院又是文臣储才之地,高级文官由翰林出身者选拔。明代选官“非进士不入翰林,非翰林不入内阁,南、北礼部尚书、侍郎及吏部右侍郎,非翰林不任”,有明一代的内阁宰辅大学士共170余人,十分之九是出自翰林。④清初汉人翰林选官仍沿袭明代制度。

  翰林是经多级考选后的最高层级文人,由秀才考举人,举人考进士,进士中的前三名状元、榜眼、探花,按例进翰林院。其他进士入翰林院,还需要“朝考”,选拔为庶吉士,在庶常馆学习三年,再考试选其优者入翰林院,授“编修”或“检讨”,与其同在庶常馆学习的状元,是授“修撰”,榜眼、探花授“编修”,修撰、编修、检讨,是翰林院最低层次的翰林官(翰林官品级见表1),这就是所谓的“非进士不入翰林”。实际上如前所述,进士若入翰林,还要选拔两次,先选为庶吉士,深造3年后再选其优者“入翰林”,⑤因而,称翰林院为全国顶尖的文化精英聚集地,并不为过。另外,清代满人入翰林除了以上途径外,还有未经庶吉士的科甲出身(主要是进士)之司级官员等选入者,称为满洲“外班翰林”(包括八旗蒙古人)。⑥此外,清代还有专门为旗人设置的翻译专业科举,凡由翻译科举而选拔为翰林官者,咸丰二年(1852年)以后,⑦也对其实行大考,称为翻译翰詹大考。

  詹事府,也是传统机构,负责皇位继承人——太子的培养及相关事务管理。明代,詹事府官便“与翰林院职互相兼”,并带翰林院翰林官衔。⑧清承明制设詹事府,康熙末年以后不明立太子,詹事府已无管理东宫太子方面的职事,而基本成为翰林官迁转之所,如翰林院的编修、检讨(简称“编检”)按一般程序晋职,是升任詹事府的“坊官”中允、赞善(简称“中赞”),俗称翰林“开坊”,因詹事府下有左春坊、右春坊两个机构,各设左庶子、右庶子,左中允、右中允,左赞善、右赞善(詹事府官员及品级见表1),称为坊官,这就是“编检”晋为“中赞”称为“开坊”之由来。詹事府还有一个机构是“司经局”,设官“洗马”,又有“局官”之称。在官员选任制度上,詹事府坊、局官与翰林院翰林官互相升转,詹事府这些官员的职掌也类同于翰林院翰林官。明代,詹事府的坊局等官就称为翰林官,清代也是如此,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以前,汉人所担任的詹事府堂官、坊局官,皆兼翰林院翰林官衔。因而其考核一同考试时,也就统称为“翰詹大考”。

  

清代的“翰詹大考”

  翰詹大考是清代特有的考绩制度。清代翰林院的人数较多,常在一二百人,多时达二百余人,⑨其中编修、检讨占大多数,如果再加上詹事府的翰林官就更多了(詹事府坊局官为10余人,多时20余人)。翰林官如此之多,晋升迁转有限,日久壅滞,易致懈怠、才艺荒疏。翰林官们担任编纂、撰文、教习及考官衡文,又作为高级文官的后备储才,有必要实行考核奖惩以进行激励,保障其整体质量水平,因而实行大考。

郑重声明: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作为参考,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处理!

上一篇:秦“数以六为纪”渊源考

下一篇:【文萃】阎步克:礼书“五爵”的称谓原理

相关推荐


关注我们

    中外历史文化网(人文心经)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