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官修《明史》对万历朝鲜之役的历史书写
内容提要:清官修《明史》历经90余年,万斯同《明史稿》、王鸿绪《明史稿》及张廷玉主持修纂的殿本《明史》,是不同撰修阶段最为重要的明史书。对于万历朝鲜之役人物传记的历史书写,万斯同颇为重视,王鸿绪不够重视,张廷玉则加以否定和抹杀。在张廷玉的《明史》中,《神宗本纪》奠定否定朝鲜之役的基调;东征朝鲜明将领的入传,或因家族,或因播州之役,或因辽东事变,几乎无人是因朝鲜之役入传的;《朝鲜传》对于相关人物与战役,采取否定、贬低的负面评价。其原因一方面是由于史源影响,《明神宗实录》的编者因为杨镐要为萨尔浒之败负责,实录中也就依从丁应泰的说法,否定杨镐及明军在朝鲜的战绩;另一方面是出于现实政治的需要,因为东征朝鲜的将士后来在辽东成为后金的对手,为了塑造清朝的正统性,必须对他们采取否定态度。这是决定清官修《明史》对万历朝鲜之役历史书写的两个主要原因。
关 键 词:《明史》/《明史稿》/张廷玉/万历朝鲜之役
标题注释:本文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中韩(朝)古代史学之交流与比较”(13BZS008)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孙卫国,南开大学历史学院教授
清官修《明史》,在二十四史中持续时间最长,也是号称除“前四史”外最为精善的一部官修正史。①《明史》和其他官修正史一样,也有着强烈的政治意图,对明史书写什么、如何书写、受到何种因素影响,都值得认真研究。自张廷玉殿本《明史》刊行以来,一直受到关注。②对于万历朝鲜之役的历史书写,王崇武曾作《读〈明史·朝鲜传〉》,以《李朝实录》补订其误。③李光涛指出清官修《明史》“潦乱无据者有之,凑合成篇者亦有之,总而言之,有甚多史事正如朝鲜所云‘不据事直书’而已”,④因此他用朝鲜史料,辨正《明史》与日本史书的错误。⑤徐泓认为:“明朝与朝鲜之关系,载在《明史·朝鲜传》中,《明史》以《明实录》为主要依据,然明人纪外国史事本已隔膜,且有缘情增饰之处,清人修史复有删汰,故除无心之误外,实经两重曲笔。”⑥所言甚是。
近年来,陈尚胜撰有专文论及抗倭援朝关键人物入传问题,有开创之功,但较为简单。⑦本文拟对此问题继续考察,先从殿本《明史》本纪入手,考察其对这场战争的基本定位,接着分析从万斯同《明史稿》、王鸿绪《明史稿》到张廷玉殿本《明史》对相关人物入传的处理、《朝鲜传》对战事叙述的分析,动态地呈现其书写的变化,最后分析这种变化的原因。希望既对万历朝鲜之役,亦对清官修《明史》有进一步认识。⑧
一、《明史·神宗本纪》奠定万历朝鲜之役历史书写的基调
《明史》纂修,自顺治二年(1645)开馆修史,至乾隆四年(1739)书成刊印,历时95年之久。曾四度开馆,总裁屡易,康熙年间,就已十数人。李晋华将《明史》纂修分为三个时期:“第一期自顺治二年至康熙十七年,共三十四年。第二期自康熙十八年至六十一年,共四十四年。第三期自雍正元年至十三年,共十三年。”⑨纂修《明史》的三个时期中,最重要的是第二、三期,先后修成万稿、王稿和殿本《明史》等,三者关系十分密切,只是史家个人的成分越来越弱,官方意志越来越强。
康熙十八年(1679),万斯同准备北上参修《明史》,拜别其师黄宗羲。黄宗羲赠诗一首,特别提到“是非难下神宗后,底本谁搜烈庙终”,⑩意为明神宗以后的史实,是非难断;崇祯朝又无实录参考,是为修史之难。朝鲜之役正是万历年间一件大事,如何书写,怎样评断,也是重要问题之一。康熙二十三年,徐元文任《明史》总裁,私自聘请万斯同,馆于其家,与修《明史》。后来徐乾学、张玉书、王鸿绪等任总裁,皆先后礼聘万斯同为其修史,一直到康熙四十一年万斯同辞世。(11)万斯同所成之稿,残卷甚多,全帙416卷《明史稿》,今收录于《续修四库全书》之中。
康熙十九年,王鸿绪被任命为明史馆纂修官,二十一年与汤斌、徐乾学同为总裁,次年升内阁大学士。二十五年,丁母忧回籍。三十三年,复命为明史馆总裁。四十一年,《明史》列传脱稿。四十八年,王鸿绪被解职归乡,他私自带走史稿,历时五年修订。五十二年《明史列传稿》成,次年进呈,共208卷。五十四年再次召还,以徐乾学旧稿,补本纪、诸志、表。雍正元年(1723)完稿,最终成310卷《明史稿》。
上一篇:清代八旗官马制度变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