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历史文化网(人文心经)

欢迎访问中外历史文化网(人文心经)!

王永平:北朝后期元魏皇族人物之境遇

2021-02-07 22:21分类:中国古代史 阅读:

 

  内容摘要:北魏灭亡后,其皇族人物颠沛流离,或为高齐统治者逼迁河北,或西奔关中,依附宇文氏。高齐统治者及其边镇勋贵集团对待元魏皇族多有苛暴虐待之举,一味羞辱酷杀。相较而言,西奔入关的元魏宗族人物虽不无屈辱,但宇文氏统治者毕竟出于自身利益考虑,对元氏态度温和,多有招揽与任用之举,特别借重其文化与门第之优势,以提升关陇集团之竞争力。作为关陇集团的成员,杨隋王朝基本上延续了宇文周的相关政策,元氏人物在周、隋易代中也多有依附杨坚者,从而获得重任。可以说,入关之元魏人物成为关陇集团的有机组成部分,入唐后得以传承其门第。

  关键词:北朝后期 元魏皇族 边镇勋贵 关陇集团 周隋易代

  作者简介:王永平,扬州大学社会发展学院历史系教授。 

  作为北魏统治集团核心力量的鲜卑拓跋氏,在孝文帝迁都洛阳以后,易姓元氏。在北齐、北周与隋朝时期,元魏皇族后代遭遇坎坷,可谓命运多舛。在王朝易代过程中,他们不仅大多颠沛流离,失去了往日的地位,而且有不少人被杀戮。当然,北朝后期诸王朝对待元魏皇族后代的具体政策并非完全一致,元魏皇族人物在各政权中的地位与作用也有所不同。相较而言,北魏迁洛之后,元魏皇族子孙普遍文雅化,在北朝后期诸政权中,元魏皇族人物多凭借其学术文化修养以参与社会活动,从而获取地位。对以上情形,以往论史者少有及之者,本文意欲对元魏皇族后代人物在北朝后期诸王朝中的命运遭遇与浮沉略作专题叙述,不当之处,恳请指正。

  北齐对待元魏皇族后代之酷政

  北齐奠基者是高欢,他在击溃尔朱荣家族军政势力后,利用北部边镇军事力量控制河北的局势。高欢在名义上虽扶持元魏皇族后代为帝,但实际上他才是最高统治者,北魏末期及东魏时期之帝室,则无疑为其随意处置的傀儡。北魏后期发生的所谓“六镇之乱”,究其本质而言,是地位日益下降的边镇军将集团与腐化的洛阳汉化上层集团之间矛盾激化的产物。作为六镇武力集团的最终得益者之一,高欢及其所依赖的北镇将校集团粗鄙野蛮,对洛阳鲜卑汉化集团及汉族士族一直怀有强烈的仇视心理。不过,洛阳作为孝文帝以来鲜、汉融合的中心,元魏皇族与汉族士族的基础较为牢固,高欢的势力则主要在河北,于是他最终决意将魏都迁至邺城,这不仅造成了北魏的分裂与终结,而且也为其父子谋划篡夺奠定了基础。这种政治权力的激烈争夺与文化风尚方面的强烈反差,必然造成元魏皇族人物与高氏父子的对抗与冲突。

  1.北魏末与东魏时期元氏宗族之处境及其抗争

  北魏之末与东魏之际,一些元魏皇族人物对高欢、高澄父子心存不满,并有抵制与反抗的行动。《魏书》卷一五《昭成子孙·常山王遵传》载元玄“庄帝时,为洛阳令……出帝即位,以孙腾为左仆射,腾即齐献武王心膂。仗入省,玄依法举劾,当时咸为玄惧,出帝重其强正,封临淄县子。后从帝入关”①。孙腾为高欢之“心膂”,其入朝擅政,自然受命于高欢,元玄则“依法举劾”,魏出帝则“重其强正,封临淄县子”,后终携之出奔关中。又,《魏书》卷二○《文成五王·安乐王长乐传》载元斌之“出帝时,封颍川郡王,委以腹心之任。帝入关,斌之奔萧衍,后还长安”。可见北魏之末洛阳元氏皇族人物对高欢的抵触情绪。正因为如此,高欢徙都邺城之后,河南地区元魏皇族人物依然有反抗的情况。《北史》卷一五《魏诸宗室·高凉王孤传》载元洪威“为颍川太守,有政绩。孝静初,在颍川聚众应西魏,齐神武遣将讨平之”。

  东魏时,洛阳元魏皇族大多随迁邺城,自然受到高氏统治者及其北镇武力集团的压制与欺侮,其内心的不满与怨恨更为强烈。《魏书》卷一八《太武五王·临淮王谭传附元孝友传》载:“孝静帝宴齐文襄王于华林园,孝友因醉自誉,又云陛下许赐臣能。帝笑曰:‘朕恒闻王自道清。’文襄曰:‘临淮王雅旨舍罪。’于是君臣俱笑而不罪。”②元孝友在东魏孝静帝宴请高澄时“因醉自誉”,君臣唱和,实际上是对高澄的调侃。又,《魏书》卷一九《景穆十二王上·济阴王小新成传附元晖业传》载:“晖业,少险薄,多与寇盗交通。长乃变节,涉子史,亦颇属文,而慷慨有志节。历位司空、太尉,加特进,领中书监,录尚书事。齐文襄尝问之曰:‘比何所披览?’对曰:‘数寻伊、霍之传,不读曹、马之书。’晖业以时运渐谢,不复图全,唯事饮啗,一日三羊,三日一犊。又尝赋诗云:‘昔居王道泰,济济富群英。今逢世路阻,狐兔郁纵横。’”③这里所载元晖业回答高澄之言“数寻伊、霍之传,不读曹、马之书”,赋诗所言“昔居王道泰,济济富群英。今逢世路阻,狐兔郁纵横”云云,都明确表达了对高氏专权与图谋篡夺的不满。

郑重声明: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作为参考,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处理!

上一篇:【文萃】白丽萍:盛世中的灾荒书写

下一篇:邱永志:明代货币白银化问题认识误区辨正

相关推荐


关注我们

    中外历史文化网(人文心经)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