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背文书反映明代仓场生活
纸背文书是指位于公文纸本古籍纸背的原始文献,因其多为公牍实物,未经任何删汰和加工,比方志、会要、法典、编年史、杂史等传世典籍更为原始,又因其多集中于某一机构或某一时间,具体而翔实,可以反映该机构的运作图景。河南省图书馆藏公文纸本《乐书》现存二函,共12册,总计988叶,带有公文内容的纸张计486叶。该书正面为元至正七年(1347)福州路儒学刻本、元明递修、明印《乐书》,背面为明成化六年(1470)至成化九年南京各府卫仓场公文。这批文书涉及仓厫、草场的日常护理,粮米的过筛、晾晒、入库、看守等;粮、米、豆、竹子、草席的收支、变卖、清查、入库等,以及仓官、仓吏、仓役的点闸、考核、调任、患病登记等,几乎包含了南京府卫仓场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
再现粮米征收图景
明代仓场的实际运作是由仓役这一类基层工作人员来完成,囿于传统史料记载的不足,学界对仓役的关注度并不高。对《乐书》纸背文书仓役材料的解读,有助于再现当时粮米征收的图景。
粮纳运送秋粮至指定地点后,首先要将其打囤,打囤的标准为“正米一百石,耗米三十石,为一囤”,目的是方便晒筛。粮米的晒筛在粮米征收中集中进行。晒是指晾晒,筛则为过筛。卷三八第4叶纸背记载,成化九年七月,南京留守中卫仓对长沙府的纳米肆千石进行晒筛,其顺序为“本月二十四日开晒,二十六日晒,二十七日开筛”。晒筛的顺序为先晒后筛,粮米晾晒的时间为两日。当然也有晾晒三日的记载。卷一四第3叶纸背记载,南京豹韬卫西仓于成化八年的某月将广信府纳米肆千石进行晾晒,晾晒时间为“初二日晒,初三日晒,初四日晒”。也就是说,新征收的粮米要经过二三日晾晒方可。晾晒的标准也极为严格,史籍记载为“辰出酉收,三番九踢,夏秋六寸,春冬三寸”。
过筛即为筛掉窄小的碎米。卷一四九第3叶纸背记载,南京广洋卫仓于成化八年将吉安府纳米壹千伍百石进行过筛,统计如下:“晒筛夫陆拾壹名,出碎米叁拾石伍斗/供筛夫叁拾名,出碎米柒石伍斗/折子壹百贰拾贰条,出碎米陆石伍斗/歇家房食出碎米肆拾陆石/厫夫出碎米肆石陆斗/粮纳领出稻碎米壹百玖拾壹石。”新征粮米的过筛要经过晒筛夫、供筛夫、折子、厫夫等多渠道进行,最后汇总由纳户统一领回,也算是朝廷的惠民之举。
确保粮米入仓顺利完成
粮米入仓的前提为称重登记。卷七四第2叶纸背记载为:持斛军斗、捉斛、起筹、散号筹、收号筹、数米、摆米等。卷七九第3叶纸背则记载为:抬斛军斗、捉斛、摆米、数米、摆人、数人、摆口袋、收号筹、散号筹等。其运行场景大致如下:第一步由“持斛军斗”或“抬斛军斗”将粮米放入斛斗中;第二步由“捉斛”对粮米进行称量;第三步对捉斛结果进行记录,这便是“起筹”“散号筹”的登记;第四步是将称重过的仓米排列整齐,计算最后结果,等待入仓。“摆米”“摆口袋”“摆人”即为将称重后排列粮米的仓役,“收号筹”“数米”应为入仓前的数据汇总及检查核对,为入仓做好准备。
即将入仓的粮米与在仓的样米要进行比对,称为呈样。卷一五八第3叶纸背记载的“捧样盘”,应该是从事呈样工作的军余。粮米称重及通过呈样后,要对这部分粮米做某种标记。卷一百八第2叶纸背记载的“插收旗”,有可能承担做标记的任务。卷七四第2叶纸背记载的“敲梆”,卷一五八第3叶纸背记载的“敲锣”,卷一○八第2叶纸背记载的“仓内提铃”或“外提铃”,可能从事一种信息传递工作,来保障粮米入仓的顺利完成。
此外,也会有从事辅助工作的仓役。卷七四第2叶纸背记载的把路放人、看风路、看马、打扇、杂差;卷七九第3叶纸背记载的看风路、看篱笆、看马、把路;卷一四三第2叶纸背记载的看马、看笔砚等。“把路放人”应该是对粮纳进行初步检查,并保证粮纳在运粮、称重、登记、入仓环节的有序进行。“看风路”“看马”“看篱笆”“看笔砚”是照看财物,这种工作既面向粮纳也面向在仓人员。“打扇”有可能是为仓官或仓吏进行消热服务的役力。
对仓场军余进行值班检查
夏秋两税的收支是仓场军余最为忙碌的日子,忙过两税之后,军余并非完全闲歇下来,他们要负责南京仓场的日常事务,还要接受值班检查。
这批纸背文书多处记载了“点闸”,即检查、点查之意。卷一一三第6叶纸背记载,成化八年八月初八日南京右卫仓军斗马居智患病,其妻樊氏恐其误“卯酉点闸”,向仓官汇报情况。卯酉是指卯时和酉时,古人有卯时上班和酉时下班的习惯。卯时点闸又称点卯,上班时在点卯册上画卯,表示已经在值班。酉时点闸则是在晚上进行,由点闸官通知集合地点,对到场者进行点查,清点到场人数,进行登记汇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