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历史文化网(人文心经)

欢迎访问中外历史文化网(人文心经)!

《国风》与春秋时期的北方地域文化

2021-02-07 22:00分类:中国古代史 阅读:

 

   内容提要:《诗经》十五《国风》的地域文化特点是一个古老话题,也是现代《诗经》研究中的热点。但迄今为止的《国风》地域文化研究,始终未能涉及它与底层民间风俗的关系问题。同《楚辞》相比,《国风》显示出文化风格的一致性。这一对比常被理解为,楚地风尚独特,人民信鬼好巫;北方则若一整体,民风质朴。十五《国风》跨越从今陕西到山东的许多地区,各地不可能没有各自不同的民间风俗和宗教信仰,但这些特点没有在《国风》中得到表现。究其缘由,盖与北方封国的文化传统有关。具言之,北方封国注重宗法,语言雅驯,排拒地方怪力乱神。《国风》虽走出庙堂,歌咏日常生活的喜怒哀乐,仍延续雅言文化的这一传统。

   关 键 词:国风 地域文化 民俗

   作者简介:颜世安,南京大学历史学院教授。

  

  《诗经》有十五《国风》,所涉地域横跨北方广大区域。中国古代学者已注意到《国风》的地域特点问题。现代学术研究在此问题的认识上又有进一步推进,但关于其中一些基本情况,现在也许要重新回到起点加以思考。比如说,《国风》到底在何种程度上表现了各自的地域文化?地域文化可分不同层次,上层社会因政治传统和地理环境差异形成的文化风格、趣味喜好,也是地域文化。但土著居民的风俗与信仰,更能表现地方生活的灵魂。迄今为止,学界的《国风》地域文化研究者总结各国《风》诗特点,大抵是属于上层贵族文化的风格。那么《国风》有没有表现民间风俗意义上的地方文化,如果有的话,又在何种程度上表现了这样的地方文化?这些都是需要重新研究的问题。

  从中国古代起,学者始终有一倾向性看法,即认为与《楚辞》比较,《国风》有一种整体性的风格,由此引申出所谓《风》、《骚》对举问题。这一看法在现代学术界仍占据主流地位。这可能表明一个事实,即《国风》虽有地域特点,但更重要的是它在文化风格上的一致性。为什么十五《国风》有不同的地域特点,基本文化风格却又显示一致性?这是一个具有深广内涵的问题。自新石器时代以来,中国北方的广大区域便孕育出不同的地方风俗与信仰。春秋前中期是《国风》产生的时代,那时的贵族诗歌作者,一面走出庙堂,用诗歌抒写日常生活中的个人感情,表现出各地不同政治风格、地域特点;另一方面,他们似乎又都受到北方贵族雅言文化传统的影响,很少触及地方性的民俗信仰。这样一种复杂的情形,同时涉及《国风》的地域特征与民间风俗文化、北方贵族文化传统的关系问题,需要进行新的思考和探究。

  一、《国风》地域文化研究所面临的问题

  我们知道,《国风》所涉及的区域,自西向东大致分布如下:《秦》、《豳》在甘肃东、陕西中北部,《周南》、《召南》在陕南至汉水、长江,《唐》、《魏》在晋中、南部,《王》在豫西,《郑》、《桧》在豫中、南部,《邶》、《鄘》、《卫》在豫北、冀南,《陈》在豫东、皖西,《曹》在豫东鲁西南,《齐》在鲁中、北部。以春秋初期的政治地理看,以上地域大体分属八国,①分布于黄河中上游到下游,及汉水、淮河流域。

  十五《国风》涉及广大区域,是不同地域、不同社会环境下产生的诗歌。先秦和两汉文献提到《国风》,有时就说到不同地域风格问题。最早如《左传》襄公十五年季札在晋国谈论各国音乐,就包括对诗的评论。②《毛诗序》(以下简称《诗序》)把“风”界定为教化和讽谏,但在将风、雅对举时说:“是以一国之事,系一人之本,谓之风;言天下之事,形四方之风,谓之雅。”③雅是“四方之风”天下正音,风是一国之音,则是有地域特点的意思。不过古人论十五《国风》区域特征,基本是说各地不同政治传统。无论季札论乐,还是《诗序》“是以一国之事,系一人之本,谓之风”之说,都是讲政治风尚。《汉书·地理志》所论丰富一些,有时说到生活环境与民风,主要也是说各地政治传统。

  现代学术界的《诗经》中,近几十年开始注意到《国风》的地域文化特征。赵沛霖在回顾20世纪《诗经》研究史的专著中辟“文化意识与《诗经》研究”一章,指出从20世纪八九十年代开始,《诗经》研究开始注重文化视角,注意十五《国风》不同的地域文化特征。如该章所引许志刚《诗经论略》,认为十五《国风》受周代礼乐文化和地域文化、部族文化不同程度的影响,其中《周》、《召》二南受礼乐文化影响大,《齐》、《唐》、《曹》、《卫》受礼乐文化和部族文化的混合影响,《卫》风则受当地传统的商文化影响较大。④这样的研究,超出古人的视域,注意到十五《国风》的不同风格,不仅是政治传统问题,也是地方文化的问题。类似论著不少,一些研究《诗经》的著作,通常都会由地域文化入手,解释各国《风》诗的特点。同时有不少单篇论文,以《国风》地域文化特征为题,或通论,或专论某国。凡此种种,形成最近三十年来《诗经》研究中的一个热点问题。

郑重声明: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作为参考,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处理!

上一篇:魏晋南北朝谥法制度的特点

下一篇:儒学与辽代妇女观的变迁

相关推荐


关注我们

    中外历史文化网(人文心经)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