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历史文化网(人文心经)

欢迎访问中外历史文化网(人文心经)!

魏晋时期中正品评与考察乡论再探讨

2021-02-07 22:00分类:中国古代史 阅读:

 

  内容提要:魏晋时期,一个家族成员的道德品行和从政能力如何,只能从宗族乡党舆论那里得到正确的评价,这是中正对乡党人士考察的重要一环。中正考察乡论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制度性的设计与安排,一类是身份性的规定与要求。考察方式有三年一定品、在京师洛阳的大小中正每月互通信息、州郡中正亲自品评等多种形式。通过上述考察方式,一方面使家族成员的日常生活及其道德评价与宗族乡党联系起来,另一方面也使宗族乡党舆论与中正品评即国家选官制度联系起来,三者密切配合,成为魏晋时期考察和选拔人才的重要途径。

  关 键 词:魏晋/中正品评/宗族乡党舆论/三年一定品

  作者简介:张旭华,郑州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魏晋南北朝史。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魏晋南北朝吏部铨选体制与运行机制研究”(17BZS008)阶段性研究成果。

  一、问题的提出

  两汉时期,宗族乡党舆论对于国家选官制度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其时不论是察举孝廉、秀才,均须考察乡党舆论的意见,故史称“乡举里选”。魏晋实行九品中正制,依然沿袭了汉代旧规。《晋书·卫瓘传》在追述九品中正创立的原因时说:“魏氏承颠覆之运,起丧乱之后,人士流移,考详无地,故立九品之制,粗且为一时选用之本耳。其始造也,乡邑清议,不拘爵位,褒贬所加,足为劝励,犹有乡论余风。”①据此,汉末大乱之后,因为人士流徙,考详无地,故立九品中正之制。由中正考察乡论,征诸乡评,对本地人物铨衡优劣,评定九品,以此作为吏部选拔官吏的依据。由于九品中正制创立伊始,中正品评人才“犹有乡论余风”,所以日本学者官崎市定依据《晋书》卷六四《会稽王道子传》所载“乡邑品第”一语,将中正所定九品称为“乡品”,②认为“中正的评价,必须反映乡评”,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著名的“乡品与起家官品相差四品说”。③继宫崎市定之后,川胜义雄也认为:“九品中正制度是建立在民间形成的乡论重层结构之上的,它的制定以民间的乡论作为前提”;“中正参考乡论,对当地人物品定乡品。中央政府在采用这些人物为官吏之际,根据其乡品授予官职。”④基于中正定品必须考察乡论,对于这种选拔人才的社会管理方式,川胜先生称之为“乡论主义”。⑤谷川道雄也赞成宫崎市定的观点,认为“通过乡品给予的官职等级,是根据乡里的评价高低来规定的”。并进而指出:“在九品官人法实行下的乡论,往往只是贵族阶层内部的人物评价。但是在当时的名望家与乡人之间,乡论的风潮并没有中断。从这种乡里关系,发现当时基层社会构造的是豪族共同体论。”⑥

  从以上论述可知,日本学者普遍认为九品中正制建立以后,中正品评与考察乡论是一致的,即“中正的评价,必须反映乡评”,“中正参考乡论,对当地人物品定乡品”,进而在上述论断的基础上构建了川胜义雄的“乡论主义”理论和谷川道雄的“豪族共同体论”。但是,日本学者的研究成果,曾引起中国学者的质疑。如陈长琦先生就指出:乡品“不是一个科学的概念”,“九品中正制下,评品的权力握于中正之手,不关乡论”。⑦祝总斌先生也指出:“长期以来所惯用的‘乡品’一词,似不甚恰当。……因‘乡品’与‘乡邑品第’并非真由乡邑评定,而是由中正官评定,经司徒府批准,实际上与‘官品’之确定出于一源,全都是封建王朝。而称‘乡品’则会给人造成是民间评定品第之错觉。”因而主张将中正所定之品称为“人品”。⑧关于乡品与乡论的关系,笔者也曾发表意见,认为“将中正品第称为‘乡品’,盖取中正主持乡论清议,并据以评次人才高下、铨定九品之意”。并且,“把中正品第称为‘乡品’,既符合当时人的习惯用法,也贴近中正考察乡论并据之定品的本意,可以说是一种既形象直观又简洁文雅的称谓”,⑨从而对“乡品与乡论”的关系给予了肯定。然而,回顾以往的学术史,由于史料匮乏以及关注角度等原因,有些问题至今仍然迷离不清。例如,魏晋时期中正对乡党人士的考察标准是什么?这些考察标准与中正考察乡论有无必然联系?中正考察宗族乡党舆论有哪些方式?如何看待中正考察乡论的发展变化?等等,这些问题均有待于进一步地深入研究。为此,本文拟从宗族史与制度史结合的角度,对魏晋时期中正品评与考察乡论再作探讨,以期对这一问题的研究有所推进。

  二、中正对乡党人士的考察标准

郑重声明: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作为参考,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处理!

上一篇:信息渠道的通塞:从宋代“言路”看制度文化

下一篇:图像视域与宋史研究

相关推荐


关注我们

    中外历史文化网(人文心经)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