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历史文化网(人文心经)

欢迎访问中外历史文化网(人文心经)!

第二次台湾海峡危机与美国核威慑的失败

2021-02-07 21:33分类:世界现代史 阅读:

    内容提要:1958年第二次台湾海峡危机期间,艾森豪威尔政府将核武器视为威慑中国的法宝,对中国进行核讹诈,多次表示不惜对中国大陆实施核打击,并制定了相应的作战计划,试图以此来阻止中国收复东南沿海岛屿。但是,美国的核讹诈不仅未能奏效,对中国政府的决策和行动没有产生任何影响,反而使其自身陷入了进退两难的境地,遭到国内外舆论的普遍反对,中国政府采取的灵活主动政策使得美国的核讹诈最终破产。此次危机表明,美国政府以核威慑为核心的“大规模报复”战略当时已经走到了尽头。

  关 键 词:核威慑/台湾海峡危机/中美关系

  基金项目:本文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核武器与美国对外关系研究”(批准号12BSS033)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赵学功,南开大学世界近现代史研究中心教授。

  1949年国民党败退台湾之后,盘踞大陆东南沿海的部分岛屿,并试图以此为前哨基地和踏脚石,实现其“反攻大陆”的梦想。在美国政府的纵容和支持下,国民党军队频频对大陆东南沿海地区进行军事袭击和骚扰活动。朝鲜战争爆发伊始,美国提出所谓“台湾地位未定论”,不仅派第七舰队侵入台湾海峡,而且加强了与台湾方面的政治、军事联系。20世纪50年代中期,美国图谋制造“两个中国”,使大陆与台湾长期分离,并与台湾方面缔结了所谓“共同防御条约”,企图以此使其武装侵占中国领土台湾的行为“合法化”。1954-1955年第一次台湾海峡危机后,美国政府更是变本加厉,全面加强对国民党的支持,在台湾设立“军事援助司令部”,部署可携带核弹头的“斗牛士”中程导弹,大规模扩充驻台军事顾问团,并与台湾方面举行联合军事演习,继续在台湾海峡地区制造紧张局势,向中国进行战争挑衅,由此引发了1958年第二次台湾海峡危机。对于此次危机,国内外学者已有较多研究,出版了不少有价值的论著,但从核武器这一视角来审视美国政策发展变化的却较少。①一些美国学者认为,美国的核威慑使得中国放弃了解放沿海岛屿的计划,并将这次危机视为美国核威慑取得成功的案例。②另有学者提出,美国之所以在此次危机中没有使用核武器,系基于军事、政治和道义上的考虑,是决策者“自我慑止”的结果,军方制定的核打击计划不过是纸上谈兵。③本文主要利用美国新近解密的有关档案资料,就核武器与美国政策之间的内在联系进行考察。

  一、美国准备使用核武器阻止中国收复沿海岛屿

  20世纪50年代后期,奉行“大规模报复”战略的艾森豪威尔政府愈发依赖核武器,将其视为实现外交目标的重要工具和手段。这一时期出台的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文件明确规定:核武器与其他种类的武器一样,都是美国武器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当把核武器与常规武器同等对待;无论发生全面战争还是局部战争,为了实现既定的政策目标,只要军事上需要就可以使用核武器。艾森豪威尔明确指示,“在任何可能卷入的小型冲突中,美国将对军事目标使用战术核武器,为此应继续制定相应的计划”。他确信,战术核武器的使用不会引发一场全面冲突。军方领导人在美国国会听证会上也多次强调这一点。④1958年5月,美国国务院和国防部就在远东打一场有限战争进行了研究,认为如果在中国的金门、马祖、台湾发生冲突,美国需要对中国大陆的军事基地实施有限核打击;打击目标一般在冲突现场约500英里半径范围内,同时还要加上中国准备用来发动攻击的位于任何地点包括上海、杭州、南京和广州等地的军事基地;如果大陆方面攻打台湾,美国则有必要对整个中国实施核打击。⑤

  美国中央情报局还就美国在远东的有限战争中如果使用了核武器,有关盟国将会做何反应提出分析报告,强调美国在远东一旦使用原子弹,会使盟国普遍担心冲突可能扩大为一场全面战争,并遭到世界各国特别是亚洲国家民众的强烈谴责,包括北约国家在内的大多数盟国很可能不会参与美国干涉中国收复沿海岛屿的行动。在这些国家看来,美国根本没有必要为了这些小岛而大动干戈。虽然如此,该报告仍然宣称,使用核武器可以显示美国帮助国民党守住沿海岛屿的决心和意志,若能有效地阻止中国大陆方面的军事行动,迅速取得胜利,结束冲突,同时也没有造成大量平民伤亡,那么盟国的反感态度就会减弱,美国会重新赢得盟国的尊重,一些亚洲国家甚至可能会因此大大增加对美国捍卫其安全、“抵御共产主义”能力的信任。⑥

郑重声明: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作为参考,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处理!

上一篇:论20世纪种族隔离的工会制度对南非社会稳定的影响

下一篇:纽伦堡审判与东京审判之比较

相关推荐


关注我们

    中外历史文化网(人文心经)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