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战与美国人才吸引机制的形成(1945—1960)
内容摘要:【内容提要】冷战直接催生了美国人才吸引机制的形成,不仅使二战时期美国的“人才赤字”问题趋于常态化,而且在《1952年移民法》中对吸引人才的双轨制产生双重影响。在对外文化交流方面,美国在加紧宣传其政治价值观的同时,积极吸引外国留学生和访问学者赴美深造,然后又适时创造条件,允许美国需要的人才永久定居。通过这些措施,美国确立了一整套人才吸引机制,奠定了20世纪后期人才吸引政策的基础。上述规定打通了国际劳动力市场与美国就业市场之间的联系,拓宽了美国科技人才的来源,标志着美国移民法中实用主义功能的增强。91)梁茂信:《“人才循环”与“美国人才流失”说:黑白颠倒的伪命题》,《世界历史》2013年第1期。
关键词:美国;移民法;留学生;难民;人道主义;入境;冷战;科技人才;限额;外籍
作者简介:
【内容提要】冷战直接催生了美国人才吸引机制的形成,不仅使二战时期美国的“人才赤字”问题趋于常态化,而且在《1952年移民法》中对吸引人才的双轨制产生双重影响。在难民问题上,美国表面上打着“人道主义”旗号,但在实际操作上却优先安置各类专业技术人才。在对外文化交流方面,美国在加紧宣传其政治价值观的同时,积极吸引外国留学生和访问学者赴美深造,然后又适时创造条件,允许美国需要的人才永久定居。通过这些措施,美国确立了一整套人才吸引机制,奠定了20世纪后期人才吸引政策的基础。
【关 键 词】冷战/美国/外来人才/难民/留学生移民
【作者简介】梁茂信,东北师范大学世界文明史研究中心教授。
冷战史已成为一门显学,无论是资料整理、实证分析还是理论研究,成果可谓汗牛充栋。然而,对于冷战与美国人才吸引政策的关系,中国学界尚无人触及。美国学界从冷战或国家安全视角分析美国移民政策的成果并不少见,但大多没有谈到人才吸引政策。①在略有涉猎的论著中,其视野并未超出《1952年移民法》的范畴。②战后初期,美国人才吸引政策分散在诸多立法和行政措施之中,并被国家安全、意识形态等重大议题所掩盖,因而在相关研究中,人才吸引政策被视为边缘性话题而被一笔带过。③在美国吸引外来人才的历史上,冷战初期形成的机制具有奠基作用。对该问题的研究有助于全面认识科技人才移民美国的现象,也可为中国制定相关政策提供参考和借鉴。
一、冷战与“人才赤字”的常态化趋势
“人才赤字”(talent deficit)是指某种非常因素导致人才供给出现亏短现象。它在本文中的含义是:(1)二战期间,美国因将所有人力资源投入战争,导致基础科学研究和民用技术领域人才严重不足。此外,因战时美军规模空前膨胀,高校生源骤然萎缩,人才供给随之锐减。(2)在冷战时期,美国政府因不胜心理压力,逐年追加国防预算,不仅将美国经济推上了“战争经济”的轨道,而且几乎将所有人才资源倾入国防建设中。随着美国的“科学国家安全化”格局正式形成,“从事与军事生产相关的科学家和工程师队伍空前膨胀”,④基础研究和民用技术领域的人才短缺就在所难免了。
二战前,美国科技人才的供给主要来自世界各地的移民和美国高校的培养。二战爆发后,美国的人才供给链被切断。一方面,在1941—1945年间,隆隆炮火使大西洋上持续百年的移民潮跌至谷底,入境移民不过17.1万人,是1820年美国统计外来移民以来的最少时期。移民规模的萎缩难免殃及技术人才的供给。另一方面,战时美军人数的暴涨消耗了高校生源。据统计,美军人数从1940年的45.8万人跃至1945年的1212.34万人,其中18—29岁大学适龄军人占75%以上。在这种背景下,美国高校的人才培养与美国人口增长呈背道而驰之势。1940—1944年,美国人口增长了4.7%,而全美高校授予学士学位的人数却减少了近33%,硕士学位人数减少近50%,博士学位人数减少30%以上。⑤美国科技研发办公室主任万尼瓦尔·布什在1945年给罗斯福总统的报告中,频频使用了“人才赤字”概念。其含义是:(1)在战争时期,18岁以上的青年大部分被应征入伍,“很少有人接受综合性的科学教育”;(2)在具有大学本科学历的青年中,除少数从事医学和军事学研究外,多数因战争而丧失了深造的机会。培养一名理工科专业博士至少需要6年,因此,“人才赤字”问题将会持续到1951年。为此,布什建议:(1)成立可以发挥政府职能的“国家研究基金会”,统筹全美基础性科技研究,并在政策方面向总统提出建议;(2)建设人才培养基地,通过提供奖学金的方式,减少社会辍学率。这既是解决人才赤字问题的最有效方式,也是振兴美国科技事业的基本前提。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