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历史文化网(人文心经)

欢迎访问中外历史文化网(人文心经)!

艾森豪威尔主义与1957年叙利亚危机

2021-02-07 23:17分类:世界现代史 阅读:

 

  摘要:1957年的叙利亚危机是艾森豪威尔主义在冷战中所面临的一个严峻考验。通过重建与分析叙利亚危机的整个过程,认为艾森豪威尔主义并不能实现美国的基本战略目标,相反,叙利亚危机使保守阿拉伯政权的可靠性受到了严重的怀疑,对美国中东政策的调整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美国转而把目光放在了以色列身上。

  关键词:艾森豪威尔主义 叙利亚危机 冷战

  1957年1月5日,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向国会提出了“中东政策特别咨文”。咨文强调说,当前,对于美国利益至关重要的中东地区正面临着国际共产主义的威胁,为抵御此种威胁,美国应与中东的任何国家或国家集团合作,对他们进行经济、军事援助,必要时不惜动用美国军队。①以“总统咨文”及相关决议案为形式的美国中东政策理念便被称为“艾森豪威尔主义”(Eisenhower Doctrine)或“中东主义”(Middle East Doctrine)。艾森豪威尔主义意在对付中东地区日益扩张的苏联共产主义,然而,在叙利亚危机中,艾森豪威尔主义却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叙利亚的激进化倾向

  从1955年初起,艾森豪威尔政府就已经在担心叙利亚日益上升的激进化了。1957年8月6日,叙利亚与苏联政府宣布了一项范围广泛的经济和技术合作协定,苏联有义务购买叙利亚的农业和纺织业剩余产品,并提供长期贷款以资助叙利亚的市政工程。莫斯科协定引起了美国官员的重视,但是,艾森豪威尔政府当时可能并没有意识到,莫斯科协定实际上在叙利亚左派联盟和整个阿拉伯激进阵营内部都打开了一道裂口。虽然共产党和非复兴党的军队领导人对莫斯科协定都表示了赞成,然而复兴党却在私下里认为共产党领导人阿兹姆在莫斯科的行为超越了其权限,使叙利亚过于接近苏联阵营。埃及总统纳赛尔对莫斯科协定也感到不满,他认为这损害了“积极中立”,对埃及支配叙利亚事务的地位形成了挑战。②对于阿拉伯激进阵营内部的这一分歧,美国官员并没有充分理解它的意义,只是在总体上批评叙利亚的领导人,认为他们“盲目接受苏联的影响”。③

  如果艾森豪威尔政府了解叙利亚复兴党和共产党之间的分裂的话,那它可能就会通过悄悄培植复兴党来鼓励这一分裂的发展,但是,艾森豪威尔政府却选择了另外一个不太成熟的解决方法。7月初,叙利亚军官声称,在负责政治事务的美国驻大马士革大使馆二秘斯通的指导下,一小部分大使馆官员开始招募个别叙利亚官员参与一个阴谋,企图接管军队、清洗军队中的左派领导人、推翻现政权而代之以流亡的前总统什沙克利领导的右派政权。

  叙利亚军官的指控加速了其国内政治的激进化。复兴党抛开了对于莫斯科协定的疑虑,加入到军队和共产党的行列中来,开始谴责美国干预叙利亚国内事务。叙美关系急转直下。

  亨德森使命

  鉴于以上形势,美国官员制订一个广泛的计划。1957年8月21日,艾森豪威尔总统陈述了这一计划的主要内容:美国将“促使友好的阿拉伯国家团结起来,使用必要的借口,展开行动以清除叙利亚政府”。为了产生必要的借口,那些友好的阿拉伯国家将与土耳其一起在叙利亚边境上集结军队,这样就分散了叙利亚的防御;他们将刺激叙利亚对其邻国中的一个或几个发动“侵略”,一旦叙利亚这样做了,美国将宣布叙利亚受到了共产党的控制,伊拉克或者再加上约旦的帮助,将发动对叙利亚的军事进攻,其结果将是推翻大马士革政权。考虑到阿拉伯公众舆论,更可取的是方案是由伊拉克和约旦单独完成这一任务。然而,作为预防措施,“尤其是如果形势开始陷于困境的话”,土耳其应该“准备好迅速推进事态的发展”。美国将给叙利亚的进攻者们提供额外的军事援助和在联合国内的外交支持,美国还将保证苏联和以色列都不会干涉这一危机。④为推动这一方案, 8月24日,艾森豪威尔派遣负责行政事务的副国务卿亨德森去中东执行这一特别使命。

  由于这一方案将更多地取决于“叙利亚侵略”的含义,而叙利亚又不可能发动一种普通意义上的、公开的和有组织的跨界侵略,亨德森建议对叙利亚的报复不需要等待通常意义上的侵略,也许仅仅是“叙利亚的挑衅”(包括小的边界事件和小规模破坏活动),就足以成为报复的理由。⑤另一个问题是阿拉伯公众舆论将强烈反对美国支持的对叙利亚的进攻。不过,沙特国王对于艾森豪威尔提及的圣战却没有什么兴趣,他承认叙利亚的形势非常麻烦,但他坚持美国及其盟友应该为此受到谴责。⑥

  为保证叙利亚邻国的安全,艾森豪威尔决定利用中东决议案的授权来加快对这一地区承诺的武器转让。美国开始向约旦输送大量武器,第六舰队再次开赴地中海东部,土耳其在叙利亚边境的驻军也增至5万人。⑦9月10日,国务院向土耳其、约旦和伊拉克分别保证,如果叙利亚的阿拉伯邻国对叙利亚的“挑衅”采取军事上的反击的话,美国将提供经济援助、额外的军事供应以及在联合国的外交支持。⑧

  有关国家对亨德森使命的回应

  1957年9月10日,苏联外交部长葛罗米柯公开指控美国试图通过亨德森使命组织一个针对叙利亚的地区进攻。10月13日,纳赛尔命令大约1500名埃及士兵在叙利亚港口城市拉塔其亚登陆,名义上是保护叙利亚免遭土耳其的侵略。埃及军队突然出现在叙利亚的土地上,这戏剧性地改变了阿拉伯内部的政治气氛。随着埃及军队进入叙利亚,其他阿拉伯国家的敌意干涉已经不可能了,直接推翻大马士革政权也变得越来越难以想象。

  这一行动再加上苏联对土耳其的威慑,确实排除了军事行动的可能性。在10月14日给杜勒斯的备忘录中,美国副国务卿赫脱警告说,更坏的是,如果土耳其进攻叙利亚,“苏联将感觉到因为声望的原因而被迫进攻土耳其,这样就会加速我们与苏联之间的一场公开的、全方位的冲突”。⑨

  由于土耳其军队仍在边境保持动员,意外战争的威胁继续存在。从1957年10月底到11月初,又发生了大量的边境事件,包括叙利亚高射炮手企图击落穿越叙利亚上空的土耳其军用飞机。同时,叙利亚争端还蔓延到了联合国。10月16日,叙利亚向大会呈交了一份对土耳其军队集结的控诉,要求大会建立一个公正的委员会,对边境地区进行调查。赫鲁晓夫可能也感觉到了政治趋势开始不利于叙利亚的盟友,想从危机中退出。11月1日,叙利亚显然已经得出结论,他们不可能再指望苏联的有力支持,他们允许联合国大会搁置其控诉。这样,叙利亚危机稳步退去,形势也逐渐稳定下来。到11月中,土耳其军队撤离了叙利亚边境。

  叙利亚危机的影响

  叙利亚危机使艾森豪威尔主义的基本政治战略受到怀疑,揭示了美国在阿拉伯世界政治方面的弱点:虽然艾森豪威尔主义能够帮助保守阿拉伯政权巩固其国内力量并向西方靠得更近,但它并不能阻止激进阿拉伯政权巩固其自身力量并向苏联集团靠得更近。艾森豪威尔政府曾经希望地区孤立能够迫使叙利亚缓和其亲苏立场,但是结果却恰好相反。保守政权更在意的是阿拉伯公众舆论,不愿被看作是在按照美国的意旨行事的。美国孤立或除掉叙利亚政府的努力,不仅带来了激进阵营内部的紧密团结,而且迫使保守政权宣布他们与叙利亚的团结。对此,艾森豪威尔政府越来越失去了对中东国家的信心,将更多的注意力集中到了以色列身上。(作者单位:海南师范大学)

  注释:

  ①U.S.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United States Policy in the Middle East: Sept.1956-Jun.1957,Near and Middle East Series,vol.25(Washington D. C., 1957),pp.15-23.

  ②Special National Intelligence Estimate,3 September 1957,FRUS,1955-1957,vol.13,pp.675-677.

  ③Douglas Little,“Cold War and Covert Action:The United States and Syria,1945-1958”,Middle East Journal,vol.44,no.1,1990,p.70.

  ④Memorandum of conversation, Eisenhower,J.F. Dulles,et al.,21 August 1957,and memorandum for the record,23 August 1957,FRUS,1955-1957, vol.13,p.645.

  ⑤U.S. Consulate,Istanbul,to DOS,25,26 August 1957,FRUS,1955-1957, vol.13,p.657.

  ⑥Editorial Note,FRUS,1955-1957,vol.17,p.722.

  ⑦Special White House Staff Note,20 September 1957,FRUS,1955-1957, vol.13,pp.714-715.

  ⑧DOS to U.S. Consulate,Istanbul,10 September 1957;DOS to U.S. Embassy, Amman,10 September 1957; and DOS to U.S. Embassy,Tel Aviv,10 September 1957,FRUS,1955-1957,vol.13,pp.691-696,pp.698-699,p.690.

  ⑨Herter to J.F. Dulles,14 October 1957,quoted in Salim Yaqub, Containing Arab Nationalism:The Eisenhower Doctrine and the Middle East(the 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 Press,2004),p.172.

责任编辑:田粉红

分享到: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责编:)

郑重声明: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作为参考,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处理!

上一篇:难民与安曼城市发展探析

下一篇:美国多边“国际主义”外交政策的形成

相关推荐


关注我们

    中外历史文化网(人文心经)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