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美洲大沙漠”到“雨随犁至”
内容提要:美国西部在历史上一直是一个充满神话和假说的地区,作为最后的边疆的美国大平原则是各种假说汇集的地方,美国人对于这一地区的认识经历了从较为悲观的“美洲大沙漠”到乐观的“雨随犁至”假说的转变。这两种假说对于美国西部开发、政府决策、乃至美国国内的地区关系都产生了深远影响。确立正确的自然观念对于人类改造自然的行动至关重要,错误的自然观念往往会导致灾难性的生态后果。
关 键 词:美洲大沙漠 雨随犁至 大平原 西部开发 自然观念
作者简介:付成双,历史学博士,南开大学世界近现代史研究中心教授。
自从北美殖民地建立之时起,北美人对于西部的认识就一直充满着各种各样的假说和猜测成分。随着边疆的不断推进和西部探险,旧的假说不断被推翻,新的假说又不断产生。根据美国著名西部史学家亨利·纳什·史密斯的观点,不管这些想象的产物是否能够准确反映西部实际的地理和气候状况,但“它们有时对实际事务起着决定性的影响”①。从一定意义上说,人们对于一个事物认识观念是指导其行动的理论依据。美国学者沃森和奥罗丹指出:“北美的环境是从数以百万计的单独法令中形成的,而其中的每一个法令都反映着单独的或者集体的观念与想象。”②西部大平原是美国最后的边疆,也是各种西部假说最后的汇聚地。美国人对这一地区的认识,经历了从较为悲观的“美洲大沙漠”假说,到盲目乐观的“雨随犁至”假说的转变。这种认知变化,对于美国西部开发进程、区域关系和政府决策,都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也带来了许多值得借鉴的教训。本文即试图通过研究美国人大平原观念的变迁,探讨对一个地区自然状况的正确认识对于人类改造自然活动所具有的意义。
一 “美洲大沙漠”假说的形成
从西经98度往西直到落基山脉之间的大平原地区,是美国历史上最后的西部边疆,也是内战以后农业开发的核心地区。其实,在19世纪二三十年代,随着密西西比河东边的森林边疆逐渐被填满,拓殖的前锋就已经抵达大平原地区。然而,美国人的步伐却越过了大平原,一下伸展到了落基山以西的俄勒冈地区。直到美国内战以后,当密西西比河以东和远西部的森林边疆都被占满时,大平原才成为美国人拓殖的最后的边疆。
造成大平原滞后开发的原因,一方面是技术性的,如习惯于西欧和美国东部的森林环境和湿润气候的美国人,面对这片广阔的草原束手无策:这里没有他们熟悉的树林可以建筑房屋和篱笆,也没有多少树木可用作烧柴,东部人在这里找不到他们所熟悉的溪流供人畜饮水,甚至连当时的铁犁对于高草区那盘根错节的草根也无能为力。另一方面的因素,则是“美洲大沙漠”观念的影响。根据这种假说,在西经98度以西直到落基山之间大约五六百英里宽的范围内,存在着一片荒芜的沙漠区,这里干旱荒凉,农业无法耕作。
“美洲大沙漠”观念是北美西部开发中曾经风行一时的观念。它产生于1820年代,对于19世纪美加两国的经济发展和政府决策曾经产生了深刻的影响。那么,这种观念是如何产生的呢?
首先,与湿润且森林密布的东部相比,西部干旱而平坦的地貌特征是“美洲大沙漠”假说产生的环境基础。大平原是一个非常独特的地理区域,地势从西向东倾斜,在西部逐渐汇入落基山区。除了植被的主要类型为草地这一特征以外,大平原最典型的特征就是干旱。这里大部分地区的年降水量在10~20英寸之间,而且主要集中在夏季,蒸发量大于降水量,属于半干旱地区。如果以东部那样的耕作方式进行生产,这里的水分不足就以维持作物正常生长的需要。西部灌溉理论的先驱鲍威尔就曾经指出:“越往西,年降水量就越少……气候干旱,以至于没有灌溉,农业就无法取得成功”③。研究草原环境问题的著名学者艾森伯格也认为:“大草原的标志性特征不是平坦,而是干旱。”④
大平原环境的另外一个特点是这里的降水非常不稳定。在丰水年份,旱作农业可以获得很好的收成;而当干旱周期到来时,情况就会变得很糟。学者们对蒙大拿州哈佛(Havre)附近大树年轮的研究表明,从1784年到1949年,这里的降水变化很大,丰水年份,降水量是平均值的2倍;而在干旱年份,则只有平均值的1/4。对蒙大拿东部地区1878-1946年间的降水分析显示:该地区的年平均降水量是8.2英寸,但有32年的降水低于平均水平,并且在1881-1904年间有3年、1917-1939年间有7年被称为“死亡之年”,连地上的草都被旱死了⑤。
上一篇:巴西后威权时期的文武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