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萧条时期的美国金融改革及其影响
内容提要:20世纪30年代,为了应对大萧条,实现经济复苏,美国先后进行了两次金融改革,即胡佛金融改革和罗斯福金融改革。前者是后者的先导,后者是在前者基础上的发展与创新。罗斯福把胡佛金融改革中的权宜之计发展为长远规划,绘就了美国金融发展的蓝图。通过大萧条时期的金融改革,美国政府稳定了货币、建立了安全的金融体系、维护了金融秩序、实现了国家依照宪法对金融进行监管的原则,使美国金融业走上了有序、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为战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也为战后世界留下了宝贵的经验教训。
关 键 词:美国/大萧条/金融改革/胡佛/富兰克林·罗斯福
作者简介:李世安,山东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兼职教授
1929年纽约股票市场的崩溃引发了严重的金融危机。危机暴露了美国金融存在的三个问题:一,美国的金融制度和货币政策已经不适应美国经济发展的新需要;二,美国的金融体系不能承受金融风险和经济下行压力的冲击;三,政府缺乏监管金融体系的有力手段。为了克服金融危机,走出大萧条,美国政府进行了金融改革。
长期以来,国内外学者对大萧条时期美国金融改革的研究并不充分,特别是对胡佛金融改革的研究更为稀少。国外有学者关注了胡佛应对金融危机的一些举措,但并没有把这些举措提升到“金融改革”的高度来看待。而国内学术界基本忽视了胡佛开美国金融改革先河的事实,没有对他在美国金融改革中做出的开拓性贡献给予应有评价。同时,虽然国内外学者对罗斯福新政的研究非常重视,相关成果汗牛充栋,然而迄今为止鲜有学者对罗斯福新政中的金融改革进行专题研究。①因此,把胡佛金融改革和罗斯福金融改革作为一个整体进行全面深入的研究,以弥补在研究大萧条时期美国金融问题中存在的这些薄弱环节,就显得非常必要。
一、大萧条时期美国金融改革的迫切性
19世纪末,美国实行的是金银复本位制度。由于金银既是货币也是商品,就给金银复本位制度的稳定带来问题:当市场上金银价格出现变化时,就会影响金银币的供给状况,造成货币混乱。②为此,美国政府决定废除金银复本位制,采用金本位制度。
1900年,美国国会通过了《金本位法》(Gold Standard Act),并由总统麦金利签署成为法律。该法令正式宣布美国实施金本位制。同时,为方便贸易的进行,法令规定用支票取代货币成为主要交换媒介。采用金本位后,银行发行的纸币以黄金和金币为准备金。这样,银行就可以把纸币发行额或存款额限制在黄金储备额的某个法定倍数上,以实现货币的稳定供应,克服金银复本位制度带来的危机。法令还规定,在实行金本位制后,美国用支票取代货币成为主要的交换媒介。这种改革成效显著,支票在贸易活动中大受欢迎。1866年,全国货币流通量为9.4亿美元,银行存款总额为7.58亿美元。到1914年,存款形式的购买力高达180亿美元,而货币形式的购买力只有20亿美元。③金本位制度的实施,结束了金银复本位制度带来的货币混乱状况,使货币供应暂时稳定下来。
然而,金本位制度并不适应一战后美国经济发展的需要。因为该制度存在的前提是实行货币紧缩政策,这将促使消费减少、物价下跌,导致经济衰退。④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由于大量黄金涌入美国,美国货币供应充分,货币紧缩政策带来的不利影响并未充分显现。一战后不久,由于国家重建的拉动,美国经济逐渐复苏,货币紧缩政策带来的弊端很快就暴露无遗。经济的发展需要货币扩张,以刺激消费。但是,美国实行的金本位制度坚持货币紧缩政策,从而引起了经济衰退,使一战后美国经济的复苏很快结束。1925年,美国经济开始下行,出现了明显的金融投机。1927年11月,物价下滑严重、华尔街金融投机猖狂、货币失控,美国经济跌到低谷。⑤
经济的恶化并没有使美国政府对货币紧缩政策带来的恶果有清醒的认识。美联储⑥高层认为,经济紧缩的诱因不是货币紧缩政策,而是投机活动,因此,当务之急不是制定新的货币政策,而是要制止金融投机活动。于是,美联储采取了反金融投机的政策,进一步提高贴现率。到1928年7月,纽约联邦储备银行的贴现率已经上调到5%,达到1921年以来的最高水平。这种做法导致了物价的进一步下跌和经济活动的萎缩,⑦成为1929年10月纽约股票市场发生崩溃的重要原因之一。股票市场的崩溃带来了巨大灾难,其最大后果是抑制了消费者的活动。因为股票市场的崩溃使美国人民个人财富减少了10%,这就提高了消费者的财务杠杆,增加了消费者债务和资产的比例,增加了消费者对未来的不确定性,使消费者倾向于减少消费开支,尤其是减少耐用消费品的开支。内需不足致使美国经济持续下滑。美联储此时仍未改变货币紧缩政策,结果1931年美国的消费进一步下降,使美国经济从衰退滑向大萧条。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