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历史文化网(人文心经)

欢迎访问中外历史文化网(人文心经)!

达米安事件的舆论建构与18世纪中期法国的思想气候

2021-02-07 23:10分类:世界近代史 阅读:

    内容提要:达米安刺杀案是18世纪中期法国一起昙花一现的事件。尽管事件本身并未直接造成重大的政治后果,但却在公众舆论当中激起了强烈的反响,且由于旧制度下缺乏公开透明的信息机制,案件审判期间阴谋论甚嚣尘上。国王和耶稣会士是舆论抨击主要的对象,尤其是后者,被普遍认为是谋杀案背后的主使。1750年代初法国激烈的宗教和财税争论,是这种思想氛围生成的重要原由。

  关 键 词:达米安事件;舆论传播机制;政治论争

  作者简介:洪庆明,上海师范大学都市文化研究中心教授,研究方向为法国史、西方城市史

  基金项目:本文为“上海市一流学科上海师范大学世界史专业建设”(B计划)阶段性成果;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旧制度末期法国的公众舆论和权威崩溃”(11BS019)阶段性成果。

  1757年达米安刺杀路易十五,是发生在18世纪中期法国社会的一起著名的舆论事件。一名身份低贱的仆人侵害神圣的国王,举国关注,法国境内外各种新闻报刊迎合大众对信息的渴求,对案件整个过程做了大量报道。路易十五在刺杀中仅受轻创,很快痊愈重新理政,达米安事件没有像1610年拉瓦亚克刺死亨利四世那样,造成重大的政治连锁反应,因此在学术研究中多被当做微小的个案加以对待。一些学者陆续出版了这个颇具传奇色彩的弑君者的生平传记,①还有一些学者则将该事件作为典型案例,用于引申或证实自己的论题,其中最广为人知的是米歇尔·福柯的《规训与惩戒》,历史心理学方面有M.阿兰和J.R.德·福尔萨的研究论文。②这些著述很大程度上将事件从其赖以发生的具体历史环境中剥离出去。事实上,达米安案本身和它激起的公众舆论,用普林斯顿大学法国旧制度政治文化史家范克莱的话来说,“犹如黑夜里的一道闪电,骤然而明晰地照亮了法国的政治图景”,是观察18世纪中期法国政治和思想转变“出奇平静的风暴眼”。③该案与当时法国总的政治情势和社会文化现实紧密地纠葛在一起,不仅关涉18世纪50年代连绵不断的高等法院危机,而且映现了这个时代法国社会的舆论机制和观念氛围。本文利用相关文献材料,将达米安事件置于18世纪中期法国的社会文化环境中加以考察,缕析当时公共舆论机制对该事件的形象建构以及公众舆论的基本反应,希图以该事件为透视点,管窥这个时期法国社会文化与思想气候状况。

  1757年巴黎的冬天非常寒冷,根据巴比耶日记记载,“这一年的冬天来得格外早,寒冬伴随着一股极寒之气开始,且有不断加剧之势。”④路易十五为避寒移居到相对暖和的特里亚农宫。1月5日,在参加主显节的庆祝午宴后,前往凡尔赛宫看望他生病的女儿维托瓦夫人。下午5时三刻,天已黑,在王储和廷臣的拥簇下,路易十五动身返回特里亚农宫。在国王扶着御马大总管布里昂纳伯爵(Comte de Brionne)和首席御马官伯兰根男爵(Marquis de Beringhen)准备登上马车时,达米安冲破国王卫队和瑞士百人队的警戒圈,突然闯入廷臣中间,在奔袭中冲撞到王储和阿延公爵,接近国王身边后将一把双刃刀刺入其右肋。⑤刺杀者得手后没有立即逃跑,而是退到等在现场的马车旁,“像个醉醺醺的疯汉一样”盯着国王。路易十五最初没有意识到自己遇刺,但手伸到衣服下摸到出血,才叫喊说自己受伤了,并指着达米安:“就是那边那个人袭击了我,逮住他,不要伤害他。”⑥短暂的混乱后,国王的一名男仆、一名卫兵和另外一个人将凶手按倒在地,从他身上搜出了行凶的刀子。⑦

  路易十五的伤口流血甚多,认为自己命在旦夕,“第一时间命令召来一名神甫”,听他忏悔和做临终圣事,⑧并向到场的所有人交代后事,指派王储总摄政事,并为自己私生活的不检点向王后和女儿们道了歉。但国王的伤势并不重,首席外科御医拉马蒂尼埃尔跟随王后一道,从巴黎连夜赶来。他对伤口做了仔细检查后说,如果国王“是一个普通人,那么当天就能穿着睡袍自行起床了”。⑨刀子刺入第四和第五根肋骨之间,形成一道近4法寸(约10厘米)的创口。由于天气寒冷国王穿着厚厚的几层衣服,刀子刺入不深,没有穿透胸部伤及重要脏器。人们担心刀锋上有毒,根据谋杀凶犯自己的交代以及在狗和其他动物身上试验,证明刀上确实无毒。⑩路易十五伤口迅速康复。1月8日,关于国王健康状况的报告就出现在巴黎市政厅的大门上,1月14日路易十五开始重新执掌朝政。

郑重声明: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作为参考,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处理!

上一篇:俄国学者关于俄国农民农奴化史的争论

下一篇:日本的甲午战争研究与“二元外交论”问题

相关推荐


关注我们

    中外历史文化网(人文心经)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