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历史文化网(人文心经)

欢迎访问中外历史文化网(人文心经)!

塑造一个民主的自我:托马斯•杰斐逊与美国民主的起源

2021-02-07 23:09分类:世界近代史 阅读:

 

  内容提要:从个人维度来探讨托马斯•杰斐逊对革命的共和事业的奉献,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即杰斐逊的个人独立与美国独立的宣布和维护不可避免地联系在了一起。这位《独立宣言》的起草者与其他签字人一道,不惜舍身拼命以摈弃对乔治三世的效忠,把自己当作造反派和叛徒,同时又把其个人的身份融进他所协助构想出来的“人民”身份之中。揭示杰斐逊革命生涯的个人维度,对于我们理解杰斐逊对自主而能表达同意的个人权利的崇奉,他的自我塑造和他形成中的自治的民主政体的概念,都具有核心意义。

  关 键 词:托马斯•杰斐逊 贵族制 民主 每代人的主权 《独立宣言》

  作者简介:彼得•S.奥努夫,美国罗伯特•H.史密斯国际杰斐逊研究中心资深研究员。

  托马斯•杰斐逊对民主的逐渐成形的理解,是伴随他在弗吉尼亚改变旧体制、为他所热爱的这个邦国以及整个合众国塑造一种新共和秩序的活动而出现的。对于这位《独立宣言》的起草人来说,美国的革命事业带有深刻的个人色彩,是一个关乎生死的问题。当杰斐逊同大陆会议其他成员一道“以我们的生命、我们的财产和我们神圣的名誉”起誓时,他就塑造了一个关于其自我的新观念,这与他想象一个新国家的诞生是同步的①。

  本文旨在从个人的维度阐述杰斐逊对革命的共和事业的奉献。回顾过去,杰斐逊签署他所起草的《独立宣言》的经历,可以说是一种类似于信仰转变的经历。这位革命的共和派变成了一个新人,从英帝国及弗吉尼亚殖民地的腐败而专制的旧体制中破茧而出。这位觉悟的革命者回首往事,认为这个殖民地的过去陷于朦胧的黑暗与无知当中。杰斐逊在《独立宣言》第一段所提出的基本原则,十分醒目地表明旧体制与新体制之间的连续性似乎突然就消失于无形了。用“我们认为这些真理是不言而喻的”这种集体声音的表达,则以同样的方式抹去了作者的存在。当所有真正的美利坚爱国者从杰斐逊的稿子里读到这些句子时,他们仿佛睁开了双眼,找到了自己的声音②。但是,如果说杰斐逊本人消失了,那他不啻是对自己及自己在历史中的角色产生了强烈的意识。他的自传式文字或有意或无意地描绘了一个新的共和的或“民主的”自我的凸显过程。

  杰斐逊的《弗吉尼亚札记》最初起草于革命战争期间,当时共和实验能否成功尚不确定。这本书无异于一幅焦虑的革命者的自画像,虽然是无意为之,却透露出许多信息。杰斐逊在40年后为教诲家人及子孙而写的《自传》,概述自己的公共生涯,有意识地把注意力从私人生活上移开。不过,杰斐逊决意在公共生活和私人生活之间建造一堵“隔离墙”,这本身就很能说明问题。对杰斐逊来说,革命的全部意义在于取得家内领地的自主权,在这个神圣的空间里,新的共和派人士能进行自我塑造,新的共和派家庭能自我再生产,从而使美国自治政府的伟大实验得以更新和永存③。这个新共和国的真正的公民身份,并不是像某些倡导高尚的自我牺牲精神的古典和新古典人士所坚持的那样,仅只是确立于公共政治生活中。恰恰相反,杰斐逊倾其毕生精力力图去协调个人隐私和公共服务之间相互渗透、问题很多的边界,这表明现代共和主义,或者说是我们所谓的“民主”,有赖于塑造关于自我和公民身份的新观念。对杰斐逊而言,“民主的自我”是奠基于《独立宣言》中提出的基本原则之上的④。

  一 共和信念

  亚伯拉罕•林肯在1863年11月19日的《葛底斯堡演说》中回顾说,“87年以前”,托马斯•杰斐逊与其他革命先辈一起“在这个大陆上创立了一个新的国家,这个新国家孕育于自由之中,奉行人人生而平等的主张”。杰斐逊在《独立宣言》中以雄辩的语言所表达的原则,乃是自治政府的原则。当1863年内战威胁到国家生存之际,这个原则仍如同在1776年一样是“不证自明”的。林肯告诫那些活着的同胞要再度献身于那些立国的原则,以确保“那些死去的人不会白死,这个上帝福佑的国家能获得自由的新生,这个民有、民治、民享的政府能永世长存”⑤。

  这就是忠诚的共和派的信条,是把一代又一代的美国人凝聚在一起的永恒真理。杰斐逊写下了原初的词句,但他不承认自己在“原则或观点上的原创性”。在距他1826年7月4日去世仅有一年多一点的时候,杰斐逊对亨利•李谈到,《独立宣言》的“目的”并“不是要发现从未被想到过的新原则或新观点,也不仅只是说一些此前从未说过的东西,而是要用人们能够赞成的平实词句,把这一问题的常识摆在世人面前”⑥。杰斐逊只是说出了任何一个挣脱了旧体制的专制主义桎梏的开明人士都会说的话。美利坚人赞同这些永恒的真正原则,以此承认自己是独立的人民,通过解除“把他们与另一”人民“联系在一起的政治纽带”,并“在世界各国之中”取得适当的地位,从而掀开了自身历史的篇章⑦。

郑重声明: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作为参考,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处理!

上一篇:“三色徽之争”与大革命中的女性

下一篇:论马克思恩格斯对19世纪德法两国“自然疆界论”的剖解

相关推荐


关注我们

    中外历史文化网(人文心经)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