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历史文化网(人文心经)

欢迎访问中外历史文化网(人文心经)!

古代近东处置战败者的惯用手段

2021-02-07 21:06分类:世界古代史 阅读:

 

  在古代近东历史上,小规模冲突一直不断,大规模战争也屡见不鲜。从公元前3千纪起,在频繁的冲突和战争中,逐渐形成了对敌方阵亡者和俘虏予以处置的惯例和传统,包括掩埋阵亡者、奴役俘虏、强制移民等。

  俘虏成为奴隶重要来源

  在苏美尔城邦时代(约前2900—前2340年),两河流域出现城邦争霸局面。基什、乌鲁克、乌尔等城邦先后建立霸权,拉伽什与温马爆发旷日持久的边界战争。从文献资料来看,当时已产生一些对待敌方阵亡者的惯例。在描述拉伽什与温马战争的鹫碑(前25世纪)上,描绘了战胜者对敌方阵亡者的埋葬场景。在拉伽什王乌尔南什(约前2494—前2465年)、埃阿那图姆(约前2454—前2425年)、恩美台那(约前2403—前2375年)的铭文中,都提到用土掩埋敌方阵亡者之事。

  阿卡德时代(约前2340—前2198年),在对敌方阵亡者的处理上,基本上延续了苏美尔城邦时代的掩埋做法。阿卡德王里姆什(约前2284—前2276年)的铭文记载,阿卡德军队占领埃兰地区的城市后,在城里为敌方阵亡者垒砌了坟冢。阿卡德王那拉姆辛(约前2260—前2224年)的铭文提及掩埋敌方阵亡者,但是也出现了不人道的做法,把敌方阵亡者尸体扔进幼发拉底河,以此威慑叛乱者。阿卡德时代,两河流域进入王国阶段,对劳动力的需求量较之城邦时代有所增加。因此,战胜者逐渐把战俘变成奴隶,强迫他们从事繁重的体力劳动。阿卡德王里姆什打败拉伽什、乌尔以后,俘虏了近5500名战俘,那拉姆辛在镇压叛乱后,也俘获大量俘虏。里姆什的其他铭文也提到把男女奴隶献给众神之王恩利尔,这些奴隶可能来源于战争。

  乌尔第三王朝(约前2113—前2004年)基本上继承了阿卡德时代的传统。国王舒辛(约前2037—前2027年)的铭文提到,他在镇压叛乱后,把敌方阵亡者埋葬起来,并把俘虏变成奴隶。舒辛的铭文还提到,反叛者的眼睛被刺瞎,男丁和女丁分别被安置在恩利尔的果园中、神的纺织作坊中劳作,一些俘虏则在银矿里劳动。国王舒尔吉(约前2094—前2047年)则在温马省建造了劳役营,利用战俘从事劳作。

  战争双方交换或赎回俘虏

  公元前2千纪上半期,西亚地区形成列国争霸的局面。各国为了生存或扩大势力,结成若干军事同盟。一份文献描述说:“没有一个国王是靠自己而最强大的。十个或十五个王追随着巴比伦的汉谟拉比,同样数目的王追随着拉尔萨的利姆辛,同样数目的王跟随着埃什嫩那的伊巴尔皮埃尔,同样数目的王跟随着卡特那的阿穆特皮埃尔,但有二十个王跟随着延哈德的雅瑞林。”公元前16世纪,小亚细亚崛起的赫梯加入西亚争霸行列,在北叙利亚发动了一系列战争。

  对于敌方的阵亡者,赫梯仍然采取掩埋的做法,“在他们的尸骸上垒起坟冢”,“他杀死了里姆辛,在他尸首上垒起坟冢”。当然,也允许死者家属把尸体带走埋葬。对于敌方的丁口,赫梯延续了阿卡德时代以来将其变成奴隶的传统。但是,也出现了把一个城市的所有男丁处死这种极端做法。此外,赫梯还采取了对被征服地区部分丁口强制移民的新政策。一些文献记载了战胜国把一个族群强行迁徙到另外一个地方,让这些新移民与当地丁口杂居在一起。

  由于战争频繁,兵员的补充越来越困难,交换或赎回战俘因而成为最为经济的做法。战争结束后,交战双方有时进行谈判,商讨交换战俘事宜。《汉谟拉比法典》规定了家庭、神庙和国家有解救被俘者的义务,“如果一个兵丁……在为国王出征中被俘了,一个商人赎回了他,并把他送到他生活的城市,倘若该兵丁有足够的钱赎身,那么他应该把自己赎回;倘若该兵丁没有赎身的钱,那么,他应该由他的城市的神庙赎回;如果他的城市的神庙没有赎身的钱,那么,宫廷应该赎回他”。由此可以看出,当时的法律已经确认用钱财赎回被俘兵丁的举措。另外一个变化是小亚细亚地区出现了善待敌方丁口的例证。库萨拉国王阿尼塔(约前1750年)的铭文记载了库萨拉攻占尼萨城后善待该城丁口的情形,“他俘虏了尼萨的国王,但是没有伤害尼萨的市民。他宛如其父母一样善待他们”。当然,这样做的目的也是为了最大限度地役使敌方的劳动力资源。

   普遍采取强制移民措施

  从公元前2千纪后半期起,近东进入大国时代,先后出现埃及、米坦尼、巴比伦、赫梯、亚述等大国,有的学者称之为“大国政治时代”。在这个时代,先有埃及对叙利亚、巴勒斯坦的大规模战争,后有赫梯、亚述的大规模扩张战争。

郑重声明: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作为参考,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处理!

上一篇:东亚海域古沉船发现货币及相关问题

下一篇:中世纪英格兰主教档案及其史料价值

相关推荐


关注我们

    中外历史文化网(人文心经)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