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历史文化网(人文心经)

欢迎访问中外历史文化网(人文心经)!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世界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中国世界中世纪史研究40年

2021-02-07 21:06分类:世界古代史 阅读:

 

  世界中世纪史在我国曾经是边缘化的研究领域,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也随着学术上破除了“黑暗中世纪”的误区,经过40年发展,世界中世纪史已经成为我国史学界进步最为明显、成果最为丰厚的学术领域之一。由于它特殊的历史时段,一度还成为我国比较史学特别是中外比较史学的重要策源地,引起学界的普遍关注。

  20世纪80年代是我国世界中世纪史研究的复兴期,也是新的历史时期的起步期。在改革开放春风的吹拂下,世界中世纪史研究逐渐活跃起来,对以前因遇到禁区而中断的理论和历史思考跃跃欲试,重新探讨和反思,打破教条主义的“以论代史”旧框架,追求实事求是的科学研究。“亚细亚生产方式”与社会形态问题的讨论就是典型事例。在70年代末的探讨中,尽管参与者的思维和语言仍然带有旧痕迹,但讨论的气氛是开放和宽容的,因此获得一定成果并有长远的理论和学术价值。林志纯等人撰文认为,马克思的亚细亚生产方式意指原始社会,而且是一切民族的文明初期都曾经历过的。不过,有人提出不同意见,认为“亚细亚生产方式”是一种东方特有的社会形态,不能将它普遍化。①还有学者认为亚细亚生产方式是前资本主义社会形式之一。②他们的观点涉及社会发展的普遍性和特殊性问题,为以后的进一步探讨埋下伏笔。

  关于欧洲传统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的过渡,是20世纪八九十年代我国中世纪史的热点问题。对该问题的探讨基本上是与改革开放同生的,为探寻近代西方为何率先崛起的热潮所激发。与该主题相关,中世纪晚期近代早期成为关注的主要时段,人们在研究中倾注了自己的反思,也呼应了国际史学界70年代以来关于封建主义向资本主义过渡的大讨论。一些学者重视传统社会中农牧业经济结构差异与资本主义产生的关系,一些学者重视农业劳动生产率的作用,一些学者重视商品生产的作用,③还有学者重视农民个体力量增长或私人财产权利体系发展④。与“过渡”问题讨论联系在一起,是比较史学的兴起。国内中世纪史学者在政治制度比较、中西封建社会比较、中英农村经济比较等方面发表了引人注目的成果⑤。

  一些专题性研究成果堪称精品,例如马克垚的《西欧封建经济形态研究》写于80年代中叶,至今仍有较深的学术影响。又如都铎王朝议会制度研究、英国中世纪城市研究、英国中世纪农村行政和法庭研究、西欧政教关系和教会史研究、拜占庭研究以及阿拉伯伊斯兰世界研究等,也达到了一定深度。⑥与此同时,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德国农民战争等老话题在八九十年代也得以延续。⑦

  进入21世纪以来,世界中世纪史研究领域不断拓宽,传统领域得到深化研究,一些薄弱或空白领域得到加强和填补。研究风格也逐渐发生了明显变化,如果说以前多有宏大叙事的色彩,那么现在则倾向于中观、微观研究和更加实证性的专题研究。改革开放初期以思想解放为标识,这一时期则以研究方法、研究理论和理念的更新开拓为特点。我国世界中世纪史呈现出全面发展的势头。

  首先,研究领域拓宽,研究时段延伸。人们寻求历史研究的新领域新视角,寻求改善历史学功能,使历史学研究更贴近社会,贴近生活,因此一些新兴学科和新的研究方法走进我国史学界,经济社会史学科为其中一例。2001年,天津师大历史学系和中国社科院世界历史研究所联合举办“经济社会史全国学术研讨会”,首次探讨经济社会史学科的概念、方法和范畴,充分肯定了该学科的积极意义,引起全国性的反响。⑧实际上,当时不论世界史还是中国史的研究者,越来越不满足于传统的研究课题,倡导开拓新领域,尝试新方法,已经成为史学界的普遍呼声。⑨令人感兴趣的是,2000年以后问世的一批批研究成果,颇具有新世纪的风采。例如农民日常生活和消费水平研究;社会转型时期下层民众的贫困问题研究;城镇化历程以及贸易手段的变革;中世纪女性观念、婚姻家庭;中世纪宗教生活和信仰研究;疾病和医疗社会史以及特许权研究;等等。这些研究从不同的角度剖析社会生活各个侧面,一些研究领域完全是开拓性的,一扫传统话题的老面孔,大大深化了人们关于中世纪经济与社会的认知。不仅研究领域空前拓宽,中世纪的研究时段也得到合理延伸。也就是说,欧洲中世纪早期历史的研究亦逐渐融入国际学术发展的大潮之中,例如欧洲中世纪早期文明与罗马文明的关系研究、欧洲民族起源和民族大迁徙研究、对中世纪早期历史叙事文献的翻译和整理、对宗教文化转型的思考等等,⑩此其荦荦大者。随着研究领域拓宽,中世纪史学者近年来在日常生活史、乡村史、城市史、家庭史、妇女史、医疗史、教育史等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

郑重声明: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作为参考,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处理!

上一篇:【文萃】王三三:帕提亚与希腊化文化的东渐

下一篇:东亚海域古沉船发现货币及相关问题

相关推荐


关注我们

    中外历史文化网(人文心经)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