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致敬的战“疫”英雄|壮哉,大武汉——献给英雄的武汉人民
习近平致敬的战“疫”英雄·武汉人民篇
新华社武汉3月30日电 题:壮哉,大武汉——献给英雄的武汉人民
“当……”
长江之畔,江汉关大楼静静矗立。整点响起的钟声,仿佛这座城市的心跳。
江汉关见证了武汉历经沧桑,也见证了武汉一次次从逆境中的崛起。
不畏艰险、顽强不屈、坚韧不拔、高风亮节——当这座城市因汹涌袭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断然“封城”,钟声激越,记录着英雄城市、英雄人民的战“疫”历史。
封一座城,护一国人。武汉保卫战为全国乃至世界提供了经验,赢得了时间。这座千万级人口城市和人民做出的牺牲和奉献,必将通过打赢这场疫情防控斗争被载入史册!
识大体、顾大局:每个武汉人都是坚强的天使
书房外连通着露台,简单添置一个小书桌、一把小凳子,这是14岁的初中生孙婉清两个多月以来活动最多的空间,也是她克服孤独的“战场”。
14岁的初中生孙婉清在家中使用手机和父亲通话(1月29日摄)。 新华社记者 李贺 摄
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改变了武汉人原有的生活节奏,一扇扇紧闭的大门阻隔了春节期间亲情、爱情的相聚。
孙婉清写给父亲的家书草稿(1月29日摄)。新华社记者 李贺 摄
孙婉清的父母都是医生,父亲已经奋战在抗疫一线多日,随时也要上战场的母亲,很担心小婉清不能好好照顾自己,会感到恐惧。小婉清却在给父亲的家书中写下了“吾坚信,没有一个冬天不可逾越”。
和孙婉清一样,武汉市民面对的是一种未知的病毒。而身处疫情的漩涡中心,风暴之眼,这座城市面对的则是新中国历史上防控难度最大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确诊人数约占全国的六成。
疫情发生时正值春运,以武汉为圆心,在高铁时代以4小时走一千公里为半径,其覆盖面可达我国大约10亿人口和90%的经济总量。
2020年1月23日,武汉,这座素有“九省通衢”之称的城市,史无前例地宣布“封城”。
在这个本该喧闹的时节,城市静止,家门紧闭。由于起病隐匿,传染性强,确诊困难,床位紧缺,有的危重患者甚至等不到入院就不幸病故。
惊恐、迷茫、无助……在与疯狂攻击的病毒生死搏斗的68个日日夜夜里,900万武汉市民宅家坚守。每扇紧闭的门窗背后,都是特殊的战斗。居家不出,就是一种无声的奉献与抗争。
作为音乐治疗师,民谣歌曲《汉阳门花园》的作者冯翔为患者做过多场心理治疗的连线直播,帮助大家在有限空间里疏解减压,防止焦虑。
对于大多数自我隔离在家的武汉人来说,就像进入了一个时间扭曲的机器,每一分每一秒都被无限拉长。
冰封的城市,连接着恍若隔世的此去经年;渐暖的春日,映照着紧咬牙关的顽强坚持。
“英雄者,国之干。”当面临世纪大考,武汉人用一场世界史上前所未有的“封城”壮举,迈入21世纪第三个十年。
壮士断腕、何等悲壮,当武汉切断自己和外界的交通渠道,奋力阻止疫情向外扩散,成效迅速显现。
“武汉给世界带来了希望,即使是疫情最严重的情况也能扭转。”世卫组织总干事谭德塞这样评价武汉为世界所做的贡献。
29岁的小莉走出雷神山医院那一天,只带走了出院证明,因为上面写了一段话,她想珍藏一辈子——
“你经受了心灵的煎熬与病痛的折磨,病毒拉开了我们的距离,却让我们的心贴得更近……爱是最好的武器,让我们一起迎接春天的到来……”
阿念解除隔离观察后回家(3月28日摄)。 新华社记者 杨志刚 摄
3月28日,阿念解除隔离回家。她是武汉市50006名确诊患者之一,也是2547名病亡者的家属之一。
伤痕变成铠甲,无数个曾经是“孩子”的少年一夜成长。
“一个月前,我还是个吃苹果都要爸妈削好的娇生惯养的孩子。现在,我都会给老人换纸尿裤了。”为了照顾抗拒治疗的外婆,阿念申请从收治轻症患者的方舱医院转到火神山医院。虽然她89岁的外婆最终没能和她一道回到温暖的家。
挺过艰难,克制哀伤,不忘感恩。阿念含泪签下外婆的遗体捐献书,她希望更多的患者能够治愈出院。
传大爱、担大义:英雄的人民撑起英雄的城市
病魔的阴霾笼罩着武汉,确诊病例数、重症危重症患者数的箭头持续向上,越来越多的生命被吞噬。
原本熟悉的生活被按下了“暂停键”,但与生命有关的一切都在“加速奔跑”。
——向险而行,无私无畏担大义。
阴影笼罩之处,光芒更显耀眼。
湖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呼吸内科主任张继先接受采访(3月2日摄)。新华社记者 沈伯韩 摄
疫情初显,湖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呼吸内科主任张继先率先拉响警报,自己却始终坚持在离病毒最近的地方战斗;
身患渐冻症的武汉市金银潭医院院长张定宇走在去病房的路上(1月29日摄)。 新华社记者 肖艺九 摄
疫情突袭,武汉市金银潭医院院长张定宇隐瞒身患渐冻症的病情,顾不上照料被感染的妻子,脚步匆匆疾行在与病魔搏斗的最前沿;
武汉大学中南医院影像科副主任张笑春(右一)和同事一起察看新冠肺炎患者CT影像(2月5日摄)。新华社发(高翔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