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历史文化网(人文心经)

欢迎访问中外历史文化网(人文心经)!

第一观察|从一张词云图读懂习总书记的春节考察

2021-02-08 00:07分类:中国热点新闻 阅读:

 

第一观察|从一张词云图读懂习总书记的春节考察

  党的十八大以来,每逢春节前夕,无论国事多么繁忙,习近平总书记都要抽出几天时间走进人民群众中间,看实情、听民声、问冷暖、送祝福。

第一观察|从一张词云图读懂习总书记的春节考察

  我们对十八大以来总书记春节考察的新闻报道做了统计分析。在呈现眼前的词云图上,“发展”“群众”“建设”“乡亲”“小康社会”“脱贫”“创新”“生态文明”等成为“高频词”。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习近平总书记的关心、关注和关切。梳理这些高频词,可以观察解读出几层深意——

  一、最惦记的人:基层群众

  习近平总书记始终惦念着基层群众。

  他们是贫困农民、边防战士、一线工人,是奔跑在城市的“的哥”“的姐”“快递小哥”。千千万万最普通的劳动者,是习近平总书记最牵挂的人。

  从2013年至今,无论是登上海拔1000多米的阿尔山市边境哨所,还是下到20多米深的北京地铁地下作业平台,或是踏过飞扬的黄土、绕过九曲十八弯……心之所系,行之所至,习近平总书记都会来到群众身边。

  总书记说:“我是人民的勤务员,让人民过上好日子是我们共产党人的初心、宗旨。”

  正因为此,困难群众的生活状况、农民工的工资待遇、菜市场的节日供应、老城区改造后的居民住房……群众生活的点点滴滴,他都放在心上、抓在手上。

  千家万户都好,国家才能好,民族才能好。

  以群众为“重”,以民生为“本”,是总书记春节考察的不变宗旨,更是总书记坚持“人民至上”执政理念的生动体现。

  二、最牵挂的事:脱贫攻坚

  “新年之际,我最牵挂的还是困难群众”!

  在安排外出考察路线时,习近平总书记说,不怕路远,哪怕一天只看一个点,也要看到真贫。只有看到中国贫困的真实状况,我们才能作出正确的决策。

  为了“看真贫、扶真贫、真扶贫”,总书记既挂帅又出征,走遍了全国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

  考察路上,许多细节令人难忘——

  在徐海成家算收入支出账,一笔一笔,计算的是简单数字,给予的是生活信心;在贫困户吉好也求家,摸摸被子看看够不够厚实,问小孩子多长时间洗一次澡,对困难群众的冷暖有多挂心,关怀就有多细致入微;在革命老区井冈山,“在扶贫的路上,不能落下一个贫困家庭,丢下一个贫困群众”,真挚有力的话语,既是承诺也是行动。

第一观察|从一张词云图读懂习总书记的春节考察

2018年2月,习近平在凉山彝族自治州昭觉县三岔河乡三河村贫困户吉好也求家中看望。新华社记者 鞠鹏 摄

  9年春节足迹,9年行进中国。

  2020年,我们如期完成了新时代脱贫攻坚目标任务,近1亿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脱贫攻坚照亮了小康之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胜利在望。

  2021年,奋进“十四五”,迈步新征程。春节考察选择最后脱贫的贵州,既是“验收”,也是看脱贫成果巩固、接续推进乡村振兴。在扶贫车间里,习近平总书记为苗绣点赞,鼓励发扬光大苗绣,“为扶贫产业、乡村振兴作出贡献”。

  循着总书记的足迹,看到的正是从扶贫到脱贫再到乡村振兴的画卷。

  三、最暖的问候:幸福安康

  春节,是中国人共同的文化图腾。无论身处何方,一句“过年好”,都能唤起人们最温暖的情愫。

  春节之际“走亲戚”,习近平总书记入乡随俗,常以各地风俗民情同大家一起喜迎新春。

  2014年在内蒙古,习近平总书记按照蒙古族习俗,用无名指蘸上用银碗盛着的鲜牛奶弹了三下,祝福来年风调雨顺,五畜兴旺,人民幸福安康;2019年在北京草厂四条胡同,总书记同老街坊们一起包饺子、贴福字、炸饹馇;2020年在云南司莫拉佤族村,总书记敲响三声木鼓,为乡亲们送上新春祝福……

第一观察|从一张词云图读懂习总书记的春节考察

  2020年1月,习近平在腾冲市清水乡三家村中寨司莫拉佤族村广场上,敲响三声佤族木鼓,祝福来年风调雨顺、国泰民安。新华社记者 鞠鹏 摄

  不同年俗、相同祝福,心心相连、情感共鸣。

  新春祝福里,还有对文化的尊重。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中华文明植根于和而不同的多民族文化沃土”“要重视少数民族文化保护和传承”。

郑重声明: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作为参考,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处理!

上一篇:第1视点|习近平:向全国各族人民致以美好的新春祝福

下一篇:一见丨总书记贵州考察提到了他

相关推荐


关注我们

    中外历史文化网(人文心经)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