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历史文化网(人文心经)

欢迎访问中外历史文化网(人文心经)!

《清华学报》——我国最早的文理综合性高校学报

2021-02-07 23:53分类:中国现代史 阅读:

 

内容摘要:《清华学报》创刊于1915年,是我国创办最早的文理综合性高校学报,也是最早冠以“学报”之名的高校学术期刊。《清华学报》起点很高,初创时即以中英文出版,在学术性、探索性和引进现代西方最新学术等方面开创了高校学报的新纪元,很快成为学术交流和科学传播的重要平台。学界已对《清华学报》的沿革、编辑特色、刊发内容、学术地位、历史意义等作过不少研究。在《清华学报》创刊一百周年之际,我们曾精心遴选《清华学报》所刊载著名学者之代表性或开创性的人文社会科学类学术论著,结集出版了论文选集《中国现代学术的开源——〈清华学报〉选萃》。本文在这些工作的基础上,拟对《清华学报》的发展历程与特点作进一步的梳理与概括。

关键词:学术;出版;研究;清华学报;中国;梅贻琦;教员;刊载;编辑部;创办

作者简介:

  《清华学报》创刊于1915年,是我国创办最早的文理综合性高校学报,也是最早冠以“学报”之名的高校学术期刊。《清华学报》起点很高,初创时即以中英文出版,在学术性、探索性和引进现代西方最新学术等方面开创了高校学报的新纪元,很快成为学术交流和科学传播的重要平台。学界已对《清华学报》的沿革、编辑特色、刊发内容、学术地位、历史意义等作过不少研究。在《清华学报》创刊一百周年之际,我们曾精心遴选《清华学报》所刊载著名学者之代表性或开创性的人文社会科学类学术论著,结集出版了论文选集《中国现代学术的开源——〈清华学报〉选萃》。本文在这些工作的基础上,拟对《清华学报》的发展历程与特点作进一步的梳理与概括。

  初创时期(1915—1919):中西合璧交相映

  1911年4月,清华学堂作为留美预备学校成立。翌年,改名清华学校。1915年5月,时任清华学校校长周诒春以“清华学会”的名义创办《清华月刊》(英文名The Tsing Hua Monthly,中英文各半)。1915年11月,在对《清华月刊》整改的基础上创办了学报(英文名The Tsing Hua Journal),改由清华学校主办,自每年11月起,至次年6月止,按月以中英文轮流出版。第1—4卷中(中文版第1卷实称第1期第某号,第2卷始改为卷期),第1、3、5和7期为英文版,第2、4、6和8期为中文版,其中中文版由周诒春、黎元洪、梁启超、蔡元培等相继题写刊名。学报第1期封面仍印有“北京清华月刊”中文名,但第2期中文版出版时正式启用“清华学报”刊名,并被一直沿用。1919年12月出版了第5卷第1期,改为中文号。1919年五四运动后,学报编辑部工作渐趋停顿,因稿源不济、销路不广、经营欠费等问题难以解决,大约于1920年春停止出版。

  这一时期的学报以学生编辑为主,教员襄助为辅。中文教员编辑先后有杨恩湛(中文部教务长)、饶枢龄、高祖同、叶景沄、梅贻琦等十余位学问精湛的教员;英文教员编辑先后有王文显(J.Wong-Quincey)、唐悦良、周辨明、狄玛(Clarence Gus Dittmer)、刘大钧、巢坤霖、麻伦(Carroll B.Malone)、海晏士等十余人;在学生部中,总编辑先后有孙克基、陈烈勋、程其保、唐崇慈、赵学海等,总经理先后有赵泉、向哲浚、汪心渠、陈长桐、曾昭承、吴去非等,其他编辑、经理、校对人员包括童锡祥、黄勤、叶企孙、李济、梁思成、曾昭抡、萧公权、浦薛凤、吴景超、萨本栋、潘光旦等百余人,人才济济。由于教员离职入职、学生毕业入学,编辑经理人员处于不断变动中。作者群体与编辑群体有相当重叠,中文版作者主要为学生,英文版作者则多为清华教员。

  这一时期的学报以介绍西学、传播中学、发达教育、知识交流为目标,以求“博通今古,融贯中西”。中文版初设“著述”、“选论”、“学术”、“文艺”、“丛录”、“余录”、“教育法令”等栏目,后改为“论衡”、“科学”、“文艺”、“杂纂”等栏目,以翻译、编译、综述等形式介绍西学为主,涉及科学、技术、实业、教育、卫生、经济、政治、军事、思想、传记、文学等诸多领域;辅以中学研究,尤其是在“学术”、“丛录”、“余录”等栏目中包括一些学生撰写的论文,涉及自然科学、人文社科、传统工艺、社会调查、文艺评论等。英文版则包括“Tsing Hua Activities”、“The World at Lager”和“The Chinese Publishing World”三个栏目,分别刊载有关清华事务、西学介绍和中学研究方面的论文,与教育学相关者尤多,其余涉及伦理学、人文地理、医学、文学、政治学、军事、经济学、自然科学等数十个议题。

郑重声明:喝茶属于保健食品,不能直接替代药品使用,如果患有疾病者请遵医嘱谨慎食用,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仅作为参考,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处理!

上一篇:抗战时期国民政府桐油统制政策述论

下一篇:走向抗战:“九一八”后中国知识界的选择

相关推荐


关注我们

    中外历史文化网(人文心经)

本类推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