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历史文化网(人文心经)

欢迎访问中外历史文化网(人文心经)!

20世纪,美国人在上海的片段经历

2021-02-07 23:53分类:中国现代史 阅读:

 

内容摘要:学校则是连接这两个元素的桥梁,且愈发关注在孩子中灌输美国主义和保持美国的生活方式1972年 2月 21日,尼克松自上海入境访问中国。毛泽东在对话中对尼克松说:“来自美国方面的侵略,或者来自中国方面的侵略,这个问题比较小……因为现在不存在我们两个国家互相打仗的问题。1923年,当美国游客哈里·弗兰克抵达上海时,他看到一个实实在在的“美国市政中心”:它建在贝当大街和南路易多佛路交界处,在那里有上海美国人学校和社区教堂,两处紧挨着,距离许多美国人的住所都很近。日本对上海市区的轰炸,造成上千平民死亡,其中就包括《教务杂志》主编、美国传教士乐灵生以及日本问题研究学者、普林斯顿大学的罗伯特·赖肖尔等多个美国侨民。

关键词:上海;美国人;尼克松;教堂;侨民;社区;美国总会;外国人;传教士;生活

作者简介:

  美国亚洲协会上海分会1921年表示,上海的美国人寻求“把上海变成一个真正生活的地方”,而不只是一个生存地点。研究显示,上海美童公学、社区教堂和美国总会这三个机构,是在沪美国人社区活动的主要载体。由传教士控制的教堂吸纳了所有美国人;总会的功能是美国商人的活动中心;学校则是连接这两个元素的桥梁,且愈发关注在孩子中灌输美国主义和保持美国的生活方式

  1972年2月21日,尼克松自上海入境访问中国。毛泽东在对话中对尼克松说:“来自美国方面的侵略,或者来自中国方面的侵略,这个问题比较小……因为现在不存在我们两个国家互相打仗的问题。”访华期间,尼克松一行在周恩来的陪同下参观上海工业展览会。在一部开式双柱冷挤压机前面,尼克松试着按了一下启动按钮。当加工样品被取出时,周恩来一语双关地说:你这是按了建设性的一钮

  1972年2月28日,中美两国发表《中华人民共和国和美利坚合众国联合公报》,史称《上海公报》。从此,东西两个大国伸出的友谊之手跨越了太平洋,中美关系开始迈向正常化。今年恰逢《上海公报》发表45周年,让我们从历史的角度,回忆一下近代以来美国人与上海的渊源。

  从一般意义的外国人到“打算在上海呆下去”

  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美国人在上海最初的身份只是外国人。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在沪美国人认同西方文化传统,与上海的其他外国人维系着松散的合作关系。当时的美国人并没有赶紧在城中建立一个所谓的民族社区,而喜欢加入英国人的社交生活场所,穿梭于酒吧和教堂。他们的这种被动态度,被人嘲讽为“半吊子英国人”。由于英国方式对美国人来说是如此舒服,以至于他们在建立共同体机构方面落后于其他外国人。

  美国移民在上海的增加,与中美贸易的增长成正比。1923年,《密勒氏评论报》认为,除了马尼拉,上海美国人社区是“美国在海外最大的”,共有4000多人。这些美国移民主要是有商业头脑的年轻人,包括许多大公司的代表、独立的小商人,其中也有大量的妇女。到1925年,在上海的美国男女人口比例是105.3:100,男性占总数的51.2%,是性别比例最平衡的外国人社群。这些美国女孩通过出国、来到上海,得以逃避狭隘的家庭生活。毫不稀奇,干柴与烈火的谋面,让结婚的几率随之倍增。二战前,美国总会是最重要的社交机构;二战后,家庭成了在沪美国人的基本生活单元。

  随着数量的急剧增长,美国人从最初一般意义上的外国人和西方人,逐渐成为特定意义的美国人。他们愈加关注国家、民族的存在,颂扬美国文化和美国生活方式。美国亚洲协会上海分会1921年表示,上海的美国人寻求“把上海变成一个真正生活的地方”,而不只是一个生存地点。1923年,当美国游客哈里·弗兰克抵达上海时,他看到一个实实在在的“美国市政中心”:它建在贝当大街和南路易多佛路交界处,在那里有上海美国人学校和社区教堂,两处紧挨着,距离许多美国人的住所都很近。

  研究显示,上海美童公学、社区教堂和美国总会这三个机构,是在沪美国人社区活动的主要载体。由传教士控制的教堂吸纳了所有美国人; 总会的功能是美国商人的活动中心;学校则是连接这两个元素的桥梁,且愈发关注在孩子中灌输美国主义和保持美国的生活方式。伴随战时的移民,美国儿童在沪的比例急剧增加,从世纪之交的10%上升到1925年的近25%。1918年,由来沪传教士建立的美国学校已经人满为患。

郑重声明:喝茶属于保健食品,不能直接替代药品使用,如果患有疾病者请遵医嘱谨慎食用,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仅作为参考,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处理!

上一篇:南京大屠杀史研究的现状与未来

下一篇:民国时期北平四高校宋史课程教学探研

相关推荐


关注我们

    中外历史文化网(人文心经)

本类推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