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历史文化网(人文心经)

欢迎访问中外历史文化网(人文心经)!

专家:替代能源供应充足"气荒"概率不大_产经

2021-02-08 06:27分类:经济科技前沿 阅读:

 

  采暖季来临,京津冀及周边、汾渭平原不少地方的“双替代”(煤改气、煤改电)项目进展顺利,更多居民告别了“家家点火,户户冒烟”的采暖模式。

  依据多种研究结论,能源活动贡献了京津冀大气雾霾的50%到60%。京津冀大气污染传输通道“2+26”城市和汾渭平原地区散煤消费约6000万吨,按照专家推算,1吨散煤大气污染物排放量是1吨电煤的10—15倍。对急盼更多蓝天的重点治理区域来说,散煤替代工作的意义不言而喻。

  散煤治理力度越大,环境空气质量改善越明显

  研究表明,替代区与非替代区相比,PM2.5浓度降了30%

  “实践证明,散煤治理力度越大,环境空气质量改善越明显。”谈及散煤治理,生态环境部大气环境司司长刘炳江开门见山,“北京、天津、保定、廊坊、石家庄是目前‘煤改气’‘煤改电’最多的地区,2017年散煤替代量占‘2+26’城市的57%。这几个城市PM2.5浓度均下降40%以上,名列‘2+26’城市空气环境质量改善前五位。”

  为科学评估散煤治理效果,河北省选取10个全域完成散煤替代的区县和10个没有开展相关工作的区县持续进行跟踪监测分析。结果表明,自2017年12月1日至2018年2月28日,前者PM2.5平均浓度为66微克/立方米,较后者低28微克/立方米,相差30%;与上一年改善幅度相比,前者PM2.5平均浓度同比下降46.3%,较后者高出18个百分点。散煤治理对地区PM2.5平均浓度改善贡献率达30%—40%。

  在有关部门和地方政府的共同努力下,2017年,北方地区共完成散煤治理578万户,削减散煤1000余万吨。其中,“2+26”城市完成“煤改气”“煤改电”474万户,京、津、保、廊近万平方公里完成散煤治理。通过大力推进散煤和“散乱污”企业治理工作,圆满完成“大气十条”提出的“京60”标志性目标。

  “散煤治理尤其是民用散煤替代,不仅改善区域空气质量,也实打实地提升了居民的生活质量。”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研究员姜克隽说,北方农村用散煤采暖做饭,造成室内空气污染非常严重,导致了很多呼吸道疾病的发生。民用散煤替代不仅有环境效益,社会效益同样非常大。

  散煤治理的效益还表现在经济方面:取暖设备生产和“双替代”配套管网等基础设施建设,有效拉动了投资和消费增长,增加社会就业;“煤改电”对平抑发电负荷峰谷差、提高发电效率发挥了积极作用。

  今年,散煤治理开辟汾渭平原新战场,北方农村清洁取暖、全国范围内工业小锅炉整治和落后产能淘汰仍是工作重点。中国煤控研究项目散煤治理课题提出,以空气质量改善为核心,2018年散煤减量要达到6000万吨,其中民用散煤减少1500万吨,工业小窑炉散煤减少3000万吨,小锅炉散煤减少1500万吨。

  既要保蓝天也要百姓暖,今年出现用气紧张的可能性不大

  提前部署各项政策措施,替代能源供应保障充足

  生态环境部的数据显示,今年,京津冀及周边地区要完成散煤替代362万户、汾渭平原118万户,合计480万户,完成后可削减散煤1000万吨左右。

  去年冬天的“双替代”工作中,曾曝出由于替代能源不足导致居民受冻的情况。当时,各种矛头纷纷指向替代工作,有些地方不得不暂时停下来。对此,姜克隽和他的团队曾做了调研,他们发现,能源缺口其实并不严重,不能采暖的个案也并不多见。当时相关文件已经对替代难到位的情况做了准备,要求优先保障居民温暖过冬,在采暖季开始的时候,如果新的采暖方式无法到位,就要采用原来的采暖方式。但由于个别地方在执行过程中操之过急,存在赶进度的现象,导致了工作上的被动。

  “无论从哪个角度说,散煤替代工作总体还是顺利的。”姜克隽这样评价。

  即便如此,更多人还是期待这项好政策在执行过程中能够少点波折。今年的工作会一帆风顺吗?

  “总的来看,今年散煤替代任务与去年完成量基本相当,但更加突出多元施策,一半以上采取集中供热、电、地热能等替代方式,较大程度缓解今年天然气保供压力。”刘炳江表示。

  温暖排第一。京津冀及周边地区、汾渭平原2018—2019年秋冬季大气污染综合治理攻坚行动方案都明确规定,坚持以气定改、以电定改;坚持先立后破,对以气代煤、以电代煤等替代方式,在气源电源未落实情况下,原有取暖设施不予拆除。

  能源有保障。相关文件已明确要求抓好天然气产供储销体系和调峰能力建设;央企要切实担负起社会责任,加大投入,确保气源电源稳定供应。

郑重声明: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作为参考,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处理!

上一篇:中国(天津)国际绿色建筑产业博览会开幕_产经

下一篇:10月份房价:三四线城市涨幅较快_产经

相关推荐


关注我们

    中外历史文化网(人文心经)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