漏检、错检 谁来给体检机构念紧箍咒?_产经
近日,北京市民王女士在瑞慈体检做完体检后发现,血液检查的多个项目数据居然完全一致。王女士到瑞慈体检查询后发现,该机构验血项目并非自己检验,而是外包给一家公司。对此,瑞慈体检对媒体回应称,工作人员与验血机构核实,出现数据错误的不止王女士一人,而出现数据差错的原因是“系统漏洞”和“工作人员粗心”。
随着公众健康素养的日益提高,“未病先防、已病防变”的意识深入人心,这给整个体检行业带来了“春天”。我国首部《健康管理蓝皮书:中国健康管理与健康产业发展报告(2018)》发布的数据显示,仅2017年一年,我国约有5亿人次参与健康管理(体检)。然而,关于“假体检”“护士冒充医生看超生”“抽血不检直接出结果”的行业“揭秘”却层出不穷。
体检结果关乎生命安全,一旦误诊、错诊或漏诊,极有可能给体检者带来无法挽回的健康损失,甚至是生命的代价。那么,5亿公众所选择的健康体检机构的管理都规范吗?它们是否得到了有效的监管?在我国,起步于20世纪90年代的体检行业,还存在哪些乱象?记者就此采访了监管部门、体检机构、行业专家和体检者。
1、体检机构属于医疗机构
“抽而不查、漏诊、错诊”是违法违规行为
不久前,爱康国宾集团董事长兼CEO张黎在公开场合指出,有些体检机构存在“护士假冒医生,抽血不做检查直接就倒掉”等违法违规执业行为。作为国内体检连锁机构的领军企业之一的掌门人,张黎这番话引起了社会对体检行业的广泛关注。而2018年6月,湖南知名体检机构美年大健康因长期雇用无资质人员从事体检工作被曝光,引起人们的担忧。
这些乱象因何而生?对此,中国医师协会健康管理与健康保险专委会主任委员胡波分析指出,目前,中国健康服务业正处于起步阶段,少数体检机构管理混乱、职业操守缺失、盲目逐利等问题也随之产生,进而出现错诊、漏诊等违法违规行为。
胡波介绍说,我国的体检行业起步于20世纪90年代,当时我国老百姓大多数是通过流动体检队来进行体检,基本上是由所在单位的合作机构组织离退休医护人员进行体检服务。彼时,在医生、护士资质、医疗器械、血样检查等方面或多或少都存在问题,甚至十分严重。比如,血样存在按比例不作检行为,100个血样可能只做30%。
当时出现这样的情况,是因为没有明确的规范去约束。胡波说,2005年,原卫生部委托中国医师协会健康管理与医师健康保险专业委员会,开展关于体检医疗机构服务准入与管理工作的调研,并开始着手为体检市场制定相关标准。2009年,原卫生部出台《健康体检管理暂行规定》,规定了医疗机构开展健康体检业务的执业条件和许可、执业规则,以及外出健康体检的要求,明确了处罚措施。2018年6月,国家卫生健康委还出台了《健康体检中心管理规范(试行)》和《健康体检中心基本标准(试行)》。
不过,虽然国家陆续出台了很多规范和条例,健康体检质控与行业管理的发展却比较缓慢。“不可否认,健康体检质控与行业管理起步较晚,业内系统的质控管理与质控机构体系还在形成中。”上海市健康体检机构质控中心主任李静介绍说,经过近年的质控工作,该中心负责质控督查的健康体检机构质量管理能力较之前提高了不少。不少公立医院已经将每年质控督查成绩列入医院科室主任的考评内容。
记者从国家卫生健康委了解到,截至目前,全国已成立了21家省级健康体检质控中心,但有部分省份尚未建立专门的健康体检质控中心。
对于曝光的体检机构出现的违规行为,国家卫生健康委医政医管局相关负责人指出,健康体检机构的性质属于医疗机构,其机构和所属医务人员应当遵守我国关于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执业的法律法规规定。“如果出现抽了血标本后不检测的行为,属于出具虚假或者伪造健康体检结果,将依照《健康体检管理暂行规定》有关条款进行处罚。”
对于备受关注的血液等检查,有专家建议,应完善检验结果的倒追机制,留存标本,如果体检者在三个月或半年的短期内发现了与原检验严重背离的病情,则可提出对标本再检验。
国家卫生健康委医政医管局相关负责人也表示,2018年10月出台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健康体检机构管理促进健康体检行业规范有序发展的通知》,一个重点内容就是要求体检机构加强内部管理和规范服务行为。“对于医疗机构违法违规执业行为,监管部门一直都是‘零容忍’的态度,要求各地发现一起,查处一起。”
2、“推销、捆绑体检项目”问题突出
应建立“黑名单”制度和严格的退出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