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历史文化网(人文心经)

欢迎访问中外历史文化网(人文心经)!

推陈出新 2021年汽车市场拥抱“产品为王”

2021-02-08 01:45分类:经济科技前沿 阅读:

 

  进入年底,车企推出新车的势头不减,红旗E-HS9、新CC家族、坦克300,以及艾瑞泽5PLUS等重磅车型接连上市。受新冠疫情影响,今年上半年上市的新车寥寥无几;进入下半年,在疫情防控常态化下举办的成都、北京和广州三大车展,为新车“扎堆”上市提供契机。

  随着新车型的不断推出,国内汽车市场也在持续向好。数据显示,截至11月,国内汽车产销连续8个月呈现正增长。尤为明显的是,自下半年以来,自主品牌市场份额持续提升。11月,自主品牌乘用车销量占比达到41.4%,已连续5个月实现正增长。“新车型的频繁上市无疑会刺激消费,消费周期应该可以持续到明年,进而对车市产生一定的促进作用”,中汽协副总工程师许海东在接受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采访时说。

  自主品牌加码SUV借力“平台化”向上突围

  具体来看,自主品牌今年持续加码SUV市场,并以新平台、智能系统为卖点寻求向上突破。据不完全统计,下半年以来,长安UNI-T、领克06、捷途X95、第三代哈弗H6、吉利ICON、哈弗大狗、瑞虎8 PLUS、领克05,以及比亚迪宋PLUS等重磅产品先后上市。

  “自主品牌延续对SUV进行改进来适应市场,是一种很正常的选择”,许海东分析称,“一方面,自主品牌就是依靠SUV实现产品向上;另一方面,中国市场的SUV热还没有退去。疫情以后,SUV车型的销量已经超过了轿车”。

  值得注意的是,在模块化和平台化架构的加持下,各大自主品牌新推出的SUV产品均升级了智能网联系统。其中,源自长安全新蓝鲸动力和平台架构的UNI-T,采用了全新的UNI Life车载智能交互系统;诞生于吉利MBA架构的ICON,搭载了GKUI智能网联系统;作为长城柠檬平台的首款战略车型,第三代哈弗H6则具备了整车FOTA升级功能。

  “自主品牌产品通过今年的积蓄和品牌打造,在明年将迎来大爆发”,一汽-大众销售有限公司执行副总经理、大众品牌执行总监马振山表示,“它们还会不断侵蚀弱势品牌的市场”。

  事实上,处于弱势的自主品牌在今年已经麻烦不断。华泰不断曝出欠薪停产新闻;众泰研究总院“关门”,其母公司铁牛集团也进入了破产清算程序;力帆旗下的乘用车业务在11月已经停产……

  “自主品牌现在所呈现的局面,与各个企业的专注性有很大的关系,也与企业家的见识、领导力以及综合能力有关”,资深汽车专家赵岩直言不讳地指出,“汽车制造业的利润率比较低,主要依靠规模实现盈利。一些希望多挣钱的企业,不把专注力放在造车上,反而去搞金融或者互联网,但结果是‘时髦的副业’也没做成,最终鸡飞蛋打”。

  合资、高档车品牌重塑经典新能源有望成突破口

  相比之下,合资品牌更倾向于重塑经典车型。自8月下旬开始,第四代飞度、第七代伊兰特、第八代高尔夫以及大众CC等合资产品相继上市。延续经典的同时,上述新车还与时俱进引入了更多功能以及优化体验。外观前卫的第七代伊兰特,加入了语音交互操控等诸多智能元素;第四代飞度在营销上大胆创新,为自身打上了“泛Z世代”的标签;第八代高尔夫则期望通过主打数字化,继续引领汽车科技与消费时尚。

  无独有偶,奔驰、宝马、奥迪(BBA)三大高档车品牌旗下经典车型——新BMW 5系、奔驰新一代长轴距E级、奥迪Q5L Sportback也都焕新登场,并不约而同地被寄予“为中国用户量身打造,长期在细分市场中保持领导地位”的厚望。三款车型也不负众望,月均销量长期维持在万辆以上水平。

  “合资和高档车品牌以新技术重塑经典车型,在维持原有客户群体的基础上又吸引到新客户”,许海东表示,国外汽车品牌的历史比较悠久,旗下的产品凭借个性的定位,已经在各自细分市场形成了一定的影响力;在品牌打造和保持方面,它们还会持续推陈出新,进一步强化品牌调性,这些发展模式都值得自主品牌学习。

  在发挥传统优势的同时,合资和高档车品牌还都加大了在电动化方面的投入。11月下旬,大众汽车ID.4迎来国内首秀,剑指“中国新能源车首选品牌”;广州车展期间,作为宝马首款国产纯电动车,创新纯电动BMW iX3正式上市;奔驰方面更是多次公开表示,“从明年起,我们将进一步壮大EQ车型阵容,带来EQS等精彩纯电车型。”

  “市场竞争的加剧正促进车企加速转型,为消费者提供更加优质的产品和服务。”中汽协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付炳锋认为,“庞大的市场空间,加上过硬的产品实力,才能助力中国汽车市场保持稳中向好发展。”

郑重声明: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作为参考,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处理!

上一篇:5年后自动驾驶有望部分场景实现规模化应用

下一篇:新能源汽车补贴标准在去年基础上退坡20%

相关推荐


关注我们

    中外历史文化网(人文心经)

返回顶部